第37部分 (第1/5页)

关键分歧在于双方对开战问题的观点不一致,清朝认为,在没有正式宣战之前则不为开战状态,应遵循国际法中关于中立国船只保护规定,而日方认为,既然爆发军事冲突,即适用战时国际法,而且高升号运载是交战国的军队,属于敌对行为,所以不应作为中立国船对待。

清政府希望借高升号事件将英国拖入战争,而英国政府考虑自身利益,所以在英国朝野一度抗议声后,转而支持日方立场,此外,日方的公关也对英国舆论起了不小的影响,丰岛海战的疑点不在于单纯的高升号事件,事实上,由于此次海战是双方承认的甲午战争开始的起点。

那么,究竟是哪一方先不宣而战的成为了问题的关键,如果清军首先开炮,那么即使之后日方对高升号、操江号的措施过当,清朝的立场也难以稳固,而如果是日方首先开炮,那么不但不宣而战的责任在于日方,而且一系列事件被视为蓄谋也无可驳辩其可能性,如果责任在于日方,那么即使对高升号的做法符合战时国际法,也难以维系其自身行为的正当性。

然而,由于没有第三方的证言,所以也许永远无法知道开战的时刻事件发生的顺序,只有新的证据出现,才可能真正了解这一系列悲剧的历史真相。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远东海军基地,李宁宇站在会场上开始了一系列的任命之后,说出了最后的一句话道:“列强之间打交道,论势!不论理!”。

第九十四章:海战甲午(第三更)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亚洲的局势变得异常严峻,此时中日之间已经宣战,而让各国和大清与日本之间最担心的就是远东是否会改变立场,但是此时它们却接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远东李宁宇在重伤难治的情况下,返回了夏威夷去了,并且远东的第一、二舰队,继续留守封锁沙俄、日本、朝鲜海域,并没有派遣一艘舰艇前往黄海。

日本和大清收到这样的消息之后,双方有喜有忧,喜的是日本,因为他们不会腹背受敌,只要他们不主动攻击远东海军和船只,在国际法的面前,他们还有几个列强国家的支持,而大清最忧愁的则是洋务派大臣、北洋总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

最近的这些年来,用于所有朝中大臣都将北洋舰队当做李鸿章的私人财产,所以在2年前,身为清流派的代表人物翁同龢就限制了北洋舰队的采购,作为光绪皇帝的老师和户部尚书,他和李鸿章之间的关系如同水火,因为早在太平天国时期,翁同龢的弟弟时任安徽巡抚,在太平军来临的时候,私自潜逃,而李鸿章却狠狠的参了一本,导致他的弟弟被流放新疆。

而被限制不准购买外国炮弹之后,北洋舰队就出现了训练不开炮的现象,而在和日本宣战之后,而又陷入了买不到炮弹的局面。

而此时的日本海军本部,也在制定着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但是海军终究只是海军,只有在控制了大清的海港和占领了要地之后,才可能武力威逼清政府低头,由于朝鲜已经属于远东领土,日本人此时自然不敢打主意,所以就只好决定从日本本土用货轮将陆军士兵运至大清。

一八九四年八月十五日,这个冥冥中自有注定的时刻,此时虽然李宁宇站在夏威夷群岛,但是他依然在等候着,数千海里外的消息,甚至还可以联络远在地球另一边的伙伴们。

“报告!”

忽然一声有力干脆的汇报声,打断了正在思考的李宁宇,在众人急切的目光中,通讯员汇报最新的情报道:“远东小岛6号情报点来电,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分成两个小组编队,于一个小时前从日本岛佐世保海军基地起航,其中主力铁甲巡洋舰6艘战舰,每艘舰船吨位约4000吨!其余为轻巡洋舰8艘,吨位2500吨左右!”。

“这个是第一战斗群和第二战斗群!好呀!你终于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