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 (第2/5页)

小说。以前我从来不看武侠小说,为了忘掉白天的压力、忘掉内心的压力,我回家天天看武侠小说,因为武侠小说特容易让你身临其境,忘却周围。

“一个月后我挺过来了。我觉得做节目不怕,关键是如何跨越内心的压力。所以我认为困难和压力只能面对它、超越它,不能躲避它。我是一个皮球,压力越大弹得越高。

“MTV的特点就是变,经常在变化。你如果要跟着它去变,你就永远没法做好事情。比如说我们15号定了要搞活动,租场地、定演员,安排就绪;完了以后广告部就说15号来不及,要20号;你就跟着改,改完以后,活动部又说20号不行,又改回15号,来回折腾。所以我永远做好两手准备。以不变应万变。”

“以不变应万变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对,这样你就能够很从容了。这个时候你不是不动,只是不动声色而已。要做好应对的变化,要掌控它。你的不变是相对的,你会做相应的调整。所以变化是思想上的,思想上要做好准备。”

“不变是一种能力。”

“对,有了这种能力你就能掌控它。”

“我在每次颁奖前一两个月,每天晚上都会琢磨细节、琢磨程序。”

“你的理念是从哪里学来的?”

“我有天生敏锐的洞察能力。第一届音乐盛典是新加坡来人做的。通过他们我就去琢磨。比如,新加坡当时有两个人是专门排座位的,艺人坐在哪里?贵宾坐在哪里?都写好名字的。筹备期间,我们的流程是每天一本,而且天天改。从几点到几点做什么?几月几日搭台?几点几分进灯光?每天修改完了一人发一本,第二天改又一人发一本。倒计时,每天往前面走,一直到最后一天。

“我通过第一届颁奖,就对自己说,下次一定要把时间协调好,得学会休息。如果什么都挪到最后一天,精力会不够用。

“后来我参加了亚洲大奖,在新加坡那边,我学到了很多方式,拿到中国来变通。我培训后台团队就是在新加坡受到的启发。

“我在MTV开头几年,制作节目,艺人采访和音乐盛典。MTV每年需要100—200左右人次的艺人。”

“需要那么多艺人干吗?”

“每期节目的人物访问,《天籁村》,《光荣榜》,《头号人物》。颁奖典礼要来上百位明星。所以每年的艺人需求量就特别大。但是2002年开始就更大了,艺人需求差不多要300人次。到了2003年、2004年都要500人次的需求量。我们有‘音乐盛典’、有‘超级盛典’。还有各种大赛,经常要艺人当评委和嘉宾。有主持人大赛,歌手大赛、校园新空气歌手大赛,DJ打碟比赛等。名目繁多。所以每年对艺人的需求特别大,这也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

“工作量很大。”

“经常去各地搞活动,非常累。而且我还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就更累。”

“工作中和老外合作会发生矛盾吗?”

“我生活中很少发火,但是工作上会。还有如果有人涉及到不尊敬中国的言辞。”

“在MTV你有中国情结?”

“有。一次我们在会议上,美国制作部来了一个人,我们新来的制作总监S小姐,是新加坡人,她骨子里看不起中国人。他们用英文在交谈创意、节目。他们说英文,我听不懂。之后我的一个同事跟我说,在那次的会议上,说到中国拍摄的节目,S说中国人不行,中国的女人穿着特别土、特别难看。我当时火一下就上来了,我说‘为什么当时不告诉我?否则一定让他们难堪。他们不喜欢干吗到中国来混饭吃?’有些人在自己的国家没有饭吃,到中国来混饱饭了,还看不起中国?我觉得这样的人特别无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