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极注重的待客仪式。
东北产烟,而且老有名了。关东黑土肥沃,略呈碱性的土质和干燥的气候适合烟草生长,近代以来,东北大地上众多的游牧民族定居下来后就都种起了烟,现在的东北乡下,每逢秋后你过去瞅吧,每家每户除了满院子金灿灿的苞米棒子就是一长溜搭得整整齐齐的晾烟架子,稍显辛辣的烟草味中充满着充实富裕的喜悦。而说到抽烟,那比种烟还要有名。东北民族一向以游牧为主,夏天遛羊放排冬天砸冰眼摸鱼,淘金、狩猎、挖参,活计的空闲干啥?抽烟!
那位又说了。“抽烟有啥好呀?”呵,在老关东,抽烟的好处可大了去了。
东北的田不象南方的水田或井字田,每条垅都有二三里地长,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根垅从早上锄到晚上也不见起能干完,而且东北土质气候更适合种植玉米、向日葵、高粱等高植株作物,人一下到地里便再也看不着影了,身旁边全是近两米高的作物,少有空气流动,于是自然成了蚊子极好的栖息地,为防蚊蠓叮咬,就得抽烟;早年间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都盛产毒蛇,据说碾子山特产的一种野鸡脖子蛇堪称剧毒,一旦被咬三两个时辰就没了气,进山打猎,为使蛇不近身,你还得抽烟;冬天雪大活少,行贩商旅都找大车店猫冬,一猫三五个月,这日子咋熬?一个字:抽!烟灰还是十分灵验的止血药,烟油子更是止咳平喘消泻的民间验方。采参说道多,找着大参了,领头人一声吼“打火堆,点蚊烟喽!”众伙计麻溜儿就得把早预备好的十几二十根烟袋锅一起点着在领头人身边围成个圈大口抽起来,让风把烟气吹开,这样领头人身周围就不会有花蚊子来骚扰,就能专心致志地挖参了。传说大参有灵气,稍有异动就会钻土而去,要是因为赶蚊子耽误了活跑了参,那罪过你担得起?
纪大烟袋在电视里摆弄的那玩意显然有点夸张,又短又粗,象一截用了三十年的烧火棍,其实小巧玲珑纤细修长才是东北烟袋锅的最好形容词。说起烟袋的结构,简单的很,有装烟的“锅儿”,通烟的“杆儿”,用以叼咬的“嘴儿”,看着极古典极特色,锅儿以铜制为主,大多是手工敲制,烟杆则铜木兼有,烟嘴就五花八门贵贱兼有了,钱冲的主儿一色的玉石玛瑙青金石,没钱的贫苦人则多以铜锡为质。烟杆上吊一烟荷包,荷包里是半袋揉碎的烟末,系荷包的五色线绳从袋口扎紧,兼或有家传的玉坠挂上去,效果就更上层楼。每每拉开绳头,把锃亮的烟锅探进去一郐,压实,凑火上点着,话匣子便打开了,一袋烟抽罢,翻过鞋底敲净烟灰,往腰带上一插,该干嘛还干嘛去,动作透着那么舒坦、豪爽。大姑娘小媳妇更是愿意琢磨给装烟的荷包整点装饰和点缀,弄得是漂漂亮亮的。烟袋以老旧之物为上品,大户人家的烟袋一般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且是传男不传女的,一来是家庭鼎盛的代言,二来也是追念先人长辈的祭物。
男人和一些经常外出劳作的女人用的烟袋一般不过尺半,这样外出活动带着方便,上年岁的老太太抽烟一般是盘腿坐炕上抽,习惯用细长的烟袋,长度都半米以上,最长的四五尺不止。装上烟后自个儿够不着火,就由晚辈给点上,或者凑到炕上的火盘里去点,坐炕头上要想拿稍远一点的物件也不用挪窝,烟杆一伸就能拽过来。
关东女人祖祖辈辈都传承着对烟的敬畏,新娘子刚过门儿要给公婆行“装烟礼”,给公婆装袋烟点上才算真正嫁到门里,公婆也自然少不了掏“装烟钱”(这和咱东北现在结婚“抽喜烟”是不是有联系就不敢乱说了)。打过门儿以后每天早起的头件事就是过到公婆房里给二老点烟,晚上临睡也不敢怠慢。在东北忘了给长辈早晚点烟是最大的不孝,早年间媳妇少不经事因为一个早上没到上屋里点烟就被休掉的传闻可是不少,不论活计多忙,媳妇给公婆点烟的孝道是分毫不能逾越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