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杜牧的“武装游行” (第2/3页)

收兵本镇,生怕杜牧一个不开心就溜达到他们的境内。

其实这是朝廷和世家大族搞不清状况,没弄清形势,他们以为泰宁军作为朝廷的直属藩镇,老百姓都是朝廷的顺民,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敲骨吸髓的盘剥早已把最后一点民心消耗殆尽。

原本如果没有黄巢,那么这些顺民还有可能逆来顺受,但是有了黄巢,让这些顺民有了做人的机会,那么就很难让他们再去做鬼了。

其实不光是劳苦大众,就是泰宁军内部的基层官吏和中小地主也不愿意反了黄巢。

原因很简单,他们在河南道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下过得不要太滋润。

基层官吏们受惠于“私盐官营”模式,每年拿到的分红是朝廷发的那点俸禄的好几倍。甚至还有些搭了淄州发展的顺风车,从淄州倒腾点新奇玩意儿当二道贩子,赚了个盆满钵满。

泰宁军的中小地主则成为了淄青镇的农产品供应商和商品分销商,他们干的主要买卖就是从乡下收农产品卖往淄青镇,然后再把淄青镇的工业制成品卖往乡下,甚至卖往相邻的徐州、宿州、楚州等地。

同时,他们也是黄巢免农税的受益者,因为交农税的主要就是穷苦农民和中小地主。

而且因为穷苦农民实在没有什么油水,所以被压榨最狠的还是中小地主。

至于世家大族则通过隐田、诡记、瞒报、修改田籍黄册等手段逃避赋税,转移缴纳。

因为世家大族控制着地方官府,所以这些手段他们才能轻松自如地应用,就像开头那首诗里提到的“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就是他们最长采取的一种转移赋税的方法。

但是中小地主由于没有掌握政权,或者说话语权不够,则处于这种利益链的第二层,也就是说来百姓交不齐的税,他们作为“代缴人”得补齐。

什么是“代缴人”?这与中国古代皇权不下乡有关系,比如朱元璋创立的“粮长”制度,实际上早就实行了上千年了。

什么是粮长?就是代替朝廷在基层收赋税的族长、村长、里长、中小地主,这些人既是赋税的收税人,同时也是赋税的纳税人。

如果老百姓都富裕,那么这些粮长自然就是肥差,可以从中间吃拿卡要,发点小财。

但是唐朝官府敲骨吸髓式的盘剥把底层百姓弄的都把儿女卖做菜人了,哪还有油水让这些粮长压榨?

结果就是,农民交不齐的赋税都落在了中小地主身上。

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小地主破产了,这些破落户在失去了财产之后自然也就失去了地位。

现在知道安史之乱是怎么发生的了吧?说白了就是中小地主不甘心失去财富和地位,推举安禄山举起了反旗。

只不过河北地区民风比较彪悍,所以率先造反而已。

所以说,唐朝,特别是晚唐,寒门地主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根本不比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小多少。

知道五代之后再无世家是什么原因吗?

因为黄巢按照族谱把世家大族杀了一遍之后,以五代牙兵为代表的寒门地主阶级又把残余的世家大族重新杀了一遍,而且寒门地主还改革了科举制度,彻底断送了世家大族重新崛起的机会。

所以,才有了杜牧到泰宁军“武装旅游”的那一幕。

就这么说吧,本来朝廷不作死还好,大家还能维持表面上的和睦,但是朝廷非得作死,世家大族非得跳出来闹事,那就别怪兄弟们了。

更重要的是,黄巢早有承诺,拿下河南道之后就在河南道境内搞“地方科举”。

简单来说就是去金龙书院进修一下,然后参加黄巢组织的选官考试,然后派往河南道的各州县担任地方官吏。

现在人人都知道金龙真人搞了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