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4页)

失传,《孔子宅经》和《淮南子宅经》现在可以查阅到。

而要深入地洞悉玄关,必须要去研习它所来源的先天、后天八卦。

圣人造《易经》之卦,其所设先、后天相异之排序,效之所在,后人莫名其旨。然圣人所传,定有其窍。先天与后天,其若相通,则必有窍户。既通门户,星贯神明;不通关窍,流浪生死。

天地氤氲,阴阳化之出;由阳至阴,无间之道,天地之窍。其于一窍之通者,势必窍窍相通。

()

万事开头难

万事开头难。为何开头难?开头,开头,所谓要把头打开,也就是开脑子,当然很难。

明白地讲懂头的学问,必须引入五行学说。五行之中,木之德为仁——仁义礼智信五德——就是从“仁”开始。

仁是木的德性,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在论述万物的德性时说:“动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也就是说,动物是先长的头,植物先生根。这是天地生物不易之理。既然人也是先生出的头,学习或做任何一件事也就顺理成章地从头开始。这就是道。米鸿宾《大易识阶》写到这一点时引申说:五行金木水火土中,有头的只有木,所以称为木头。木头的造词当然还有深意存焉,因为木是植物之根,其德为仁义,亦为人立身之根本。因此,人要立身,必须从木之德开始,从仁义开始。仁为德之首,所以,人们又用果仁来补脑,其实也就是补头,这也是一种对应关系。

另外有意思的联想是,古人知道心存仁义,又以心眼相通,眼中有仁,故造出一个词叫“眼仁”。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很多人迷迷糊糊以为这句话说的意思是,一阴,一阳,就构成了道。这是很不确切的。米鸿宾《大易识阶》中对这句话作了很认真的注解。

“阴”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原义表示山之阴面或云遮住了阳光。关于阴的注释有:《说文》曰:“水之南,山之北也。”《太玄》谓:“幽无形,深不测之谓阴也。”《管子?心术上》:“阴者静。” 《尚书今古文集解?洪范》:“阴,降也。”《礼记?曲礼上》孔疏:“阴,卑也。”《战国策?秦策》高注:“阴,小。”王逸注《楚辞》:“阴,臣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内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真藏也。”《春秋繁露?基义》:“阴者,阳之合也。” 颜师古注《汉书?郊祀志下》:“阴为柔。” 王肃注《孔子家语?本命》:“阴,偶数。”等等。

“阳”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原义表示高明。关于阳的注释有:《说文》:“阳,高明也。”《禹贡》:“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周礼?考工记?轮人》贾公彦疏:“向日为阳。”《礼记?曲礼上》注:“阳,尊也。”《礼记?曾子问》郑玄注:“明者曰阳。”《左传?僖公十五年》:“外为阳。”《庄子》成玄英疏《达生》:“阳,显也。”;《人间世》:“阳,刚猛也。”《太玄经?玄告》:“阳动吐,阴静翕。”《玉篇?阜部》:“阳,清也。”颜师古注《汉书?郊祀志下》:“阳为刚。”王肃注《孔子家语?本命》:“阳数奇。”

阴阳思想约萌芽于殷周之际,阴阳二字在文献中首见于《诗经》。《诗经?公刘》云:“相其阴阳。”即是指向日光的地方为阳,背日光的地方为阴。但,那时的阴阳还没有对立属性,用的都是原义。

渐渐地,阴阳的概念开始增大,开始“互动”, 开始成为了古代文化最基本的认知概念和方法。最简单的称法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是,这句话很多人都没有闹清楚,主要是因为不知晓里边“一”字的真实含义。在这里,“一”并不是一个数词,其本意是“所以”。所以阴所以阳,构成的是一种互相交替循环的动态状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