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信我的 (第1/2页)
主要原因就是,那几个工种太有专业性!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灯光!
整个影视圈,除了第四代导演追求纪实,对自然光很偏执之外,第三代也好,第五代也罢,他们的理念和镜头语言,都非常依赖灯光设计——主要是利用光线的变化和对比进行构图,丰富色彩表达,借此形成独特的镜头寓意。
所以灯光玩的其实不是单纯的光,还有光影的对比,色彩的调和。
光线以什么样的亮度、色域、角度进行照射,如何对不同的色彩做出区分,统一调和。
这些专业知识,其实大部分导演是不具备的,他可能只是有一个直觉性的想法,具体只有灯光师“量身定做”新的灯光系统能实现。
而这一过程,就给了灯光师可操作的余地,他们有些会联络专业的供应商提出新系统的设计制造要求,这期间的费用剧组得承担吧?定制服务没有固定的价格,还不是供应商和灯光师怎么报价怎么算?
如果灯光师动手能力再强一些,直接提供一套系统,那他赚得更多——举个例子,用简单的激光笔改造成的激光指示器,他敢要十多倍的价格,你没有专业知识,你都察觉不到!
道具上面的水分就更大了。
首先是材料,现代社会,可供制造道具的材料类型太多了,型号五花八门,价格也同样五花八门。
如果不是行内人,先不提能不能弄清楚应用了什么材料,单只是材料成本你都搞不明白。
这还是最基础的,有些时候材料怎么样,好歹有个大致的判断,但在道具制造环节,非专业人士就只能懵圈了。
最典型的——开模费!
按照行规,这是商家帮客户定制道具能够收取的合理费用,是包括模具设计、模具材料、加工、试模等等加在一起的费用。
价格跨度非常大,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不是内行人,人家商家和道具师一勾结,哪怕拿出所谓的清单,你都看不懂,更别提估算实际成本。
按照郑教授吩咐,王虹卫在台下急得头皮发麻,像他这样非美术系的非专业人士,是真的第一次听说,灯光、道具居然有如此巨大的捞钱空间。
连他这样实际参与过剧组工作的人都如此,可以想见,那些连剧组都没进过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人群之中,和张恒、何琳等同学呆在一起的颜丹辰,望向林麦冬的目光逐渐变成崇拜。
而且她还不是个例。
在她身边,甚至更远地方,几乎所有看向林麦冬的眼神,都在发生变化。
虽然林麦冬每说一个职业,都有相应专业的学生表情变得很难看,有被针对的感觉。
但当这个针对你的人,把包括你的专业领域在内,几乎涉及到影视制作所有环节的行业细节和内幕,用比你更专业,比所有人都渊博的认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大家听的时候。
你能有什么反应呢?
你连反驳的想法都提不起来。
似乎只剩崇拜才是最适合的吧!
整个现场从最初的嘈杂,渐渐变得沉闷,又渐渐变得寂静,偌大的活动室,包括外面廊檐下,最后只有林麦冬演讲的声音在回荡。
沉默寂静的台下,是认真倾听的学生。
他们在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
如前面所说,没有多少大学生上大学是为了更好的贪污,这目标过于奔放,不是正常人的脑回路。
正常人考虑的还是合理合法。
从概率上来说,现在在场的各个系的学生,未来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一个项目的主导人。
林麦冬传授的经验,极大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渐渐的,对于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