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 (第4/5页)
等敌军云梯出现就对症下药了。
冲板和滚木架是一种外伸的守城器具,前有圆木外伸上搭巨大的钉板和圆木后用绳锁相连,可以正对敌军云梯布置,士兵们在后拽着绳锁只要一松手就会放出钉板和圆木砸退云梯上的敌军,后还可以将钉板和圆木取回。(这种器具在古代并不多见,多是大城才有配备)。
看到城上的布置孙为民很满意,不由对孟承贞又高看了几眼。琢磨着此人以后会不会大有作为。
如此,二人来到垛口处向外看去,见敌军也开始出营列阵了。只见,登高观敌类的巢车、望楼,攀爬登城类的云梯,临城冲撞类的冲车,躲避箭石类的墙车,跨越河堑类的壕桥都纷纷推了出来,令人应接不暇。
以上的种种在古代时统称木系攻城器,因为城防毫无疑问的属于土系防御,古人认为:甲乙木克壬癸土。所以,攻城器具多是采用木器,实则多为下置巨轮的车系器具。
车的使用在中国最少也有四千与年的记载,相传是夏朝的奚仲发明的车辆,夏商之时,就有大规模战车决战和参与攻城的描写。人们也许会对此产生怀疑,但古人其实有很多旷世之造让我们意料不到。如:虽然记程车行业兴起不久,但中国早在公元前八十年就有了记里程的车子——记道车,又名记里鼓车。
在汉代的《西京杂记》中就提到了记道车和指南车。记道车根据轮子转动的圈数计算里程。每走一里,机关就启动一次,下层的木人击鼓一次,用与计算里程。从这点上来看,古人智慧真不是后人能揣测到的。(大家没想到吧,记价器我们都发明好几千年了。。。西方人晚喽。老头说这些只是想让大家相信,这些攻守城的器具都是真实存在的。)
再来说孙为民,当他看到廉军推出如此多的攻城器具不由头疼,就更加后悔放过肖云宪那小子了,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哎!说什么都晚了。
“传令,军报都送到东城墙来,各城防将军没我的命令谁也不许下城,违令者军法严惩”孙为民面色凝重的发布着命令,他不知道其他几个方向是什么情况。
就这样,孙为民和孟承贞一直在东城墙上看着廉军排阵,整个过程很漫长,廉军用了二个多时辰才把器具阵形布置好,可见其规模宏大大何种程度。就拿东城墙这边来说吧,出营列阵的廉军最少也有二万起阵四方每方五千人,一字排开气势磅礴、阵形方正,一看就是久经战阵的精兵组成。也难怪,城下的廉军可都是打了一年仗的老兵,这点要比城墙上的京师虎卫要强的多。
廉军每一方阵前都配有高十数丈的云车十架,都是用抱环粗细的大树搭建而成,梯道宽四米与足可以供数人同时攀爬,看其木色发黑一定是做过防火处理,想烧掉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除此之外,还有数也不数不清的用来填护城河的壕桥分立两侧。同时,每方阵中还立有两架高大醒目的巢车用与了望。
巢车:中国古代一种设有望楼,用以登高观察敌情的车辆。车上高悬望楼如鸟之巢,故名。又名楼车。其车体为木质,底部有四轮,车上树望竿,竿上设置望楼,竿下装有转轴,并以六条绳索,分三层、从六面将竿固定,绳索下端则以带环铁橛楔入地下。其实就是在大车上树立了一根圆柱,柱上建造了一个四面带孔的小屋子。当士兵门把巢车推到合适的距离后就会用绳锁固定到地面上,用与观察守城一方的情况。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时,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就亲自登上过巢车察看敌情。
其实,巢车要是大面积使用也可以做箭塔楼使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袁绍军就广设望楼、巢车以逼曹营,弓弩齐下,飞矢如蝗,使曹军不敢现身,苦不堪言。幸而曹操以“霹雳车”之计破之。可见前人并不是没有这样用过。
孙为民看到这里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