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印光法师下册。 (第3/8页)

好书推荐: 玄舞九变

谛来论,则有佛无佛,性相恒常永住。所以圆通道场,经历尘劫而不迁移,不变动。真如法门,尽未来际而没有替换,没有兴起。

约俗谛论,则法随缘起,道在人宏。得其人,则辟荆榛(zh ēn )而为梵宇,灭狐迹而作狮林。直教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以俗谛来论,法随因缘而起,道在于人的宏扬。得到能够弘法之人,那么开辟荒地而成为佛寺,灭除狐狸的行迹而作为狮子吼的丛林。直教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失其人,则即佛地而成业丛,泯经声而宣尘事。致使普门扃(ji on g)户,觉路封途。僧与佛法,称为三宝者。以其续佛慧命,流通法道,非人莫从,唯僧是赖故也。

失去弘法之人,那么即佛法圣地而成为造业丛林,泯灭诵经之声而宣讲尘俗之事。致使普度之门关闭,正觉之路封阻。僧与佛、法,称为三宝的原因。是因为续佛慧命,流通法道,一定要有人去做,唯有依赖僧人的缘故。注:

【性相】,性就是诸法永恒不变的本性;相就是诸法显现于外可供分别的形相;无为法是性,有为法是相。)

【狮子吼的丛林】,其中狮子吼比喻佛菩萨说法时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傅大士传录序

众生一念心性,与佛无二。虽在迷不觉,起惑造业,备作众罪。其本具佛性,原无损失。譬如摩尼宝珠,堕于圊厕。直与粪秽,了无有异。

众生的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众生虽然在迷昧中,不觉不知,起惑造业,备作众罪。但是他本具的佛性,并没有一点损失。就好像摩尼宝珠掉在厕所里。和屎尿一样污秽,没啥区别。

愚人不知是宝,便与粪秽一目视之。智者知是无价妙宝,不以污秽为嫌,必于厕中取出。用种种法,洗涤令洁。然后悬之高幢,即得放大光明,随人所求,普雨众宝。愚人由是,始知宝贵。

愚痴的人不知道那是宝物,便与粪秽一样看待。有智慧的人知道这是无价妙宝,就不嫌它污秽,一定会从厕所中取出它,用种种方法洗涤它,使它清洁。然后将它悬放在高高的柱子上,它就会放大光明,随人的意愿所求,化现种种宝物。愚痴的人看到这些,才开始知道它的宝贵。

大觉世尊,视诸众生,亦复如是。纵昏迷倒惑,备作五逆十恶,永堕三途恶道之人,佛无一念弃舍之心。必伺其机缘,冥显加被,与之说法。俾了幻妄之惑业,悟真常之佛性,以至于圆证无上菩提而后已。

大觉世尊看待一切众生就是这样。纵然是迷惑颠倒,五逆十恶,永堕三途恶道的人,佛也不会生起一念放弃他的心。一直等待机缘,或明或暗地加被他,给他说法,令他悟道。等到他了解了惑业是幻妄不实的,了悟真常的佛性,最后圆证无上菩提才放心。

于罪大恶极之人尚如是,其罪业小者,其戒善具修禅定力深者,亦无一不如是也。以凡在三界之中,虽有执身摄心伏诸烦惑之人。而情种尚在,福报一尽,降生下界。遇境逢缘,犹复起惑造业,由业感苦。轮回六道,了无已时。

对于罪大恶极之人,佛的慈悲尚且这样,那些罪业小的人,和持戒修善都具备、禅定力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这样。因为只要在三界中,虽然有修身、摄心、伏诸烦惑的人。但是他情执的种子尚在,福报一尽,便降生下界。然后遇境逢缘,又会起惑造业,由业力招感苦果,轮回六道,没有停止的时候。

故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非业尽情空,断惑证真,则无出此三界之望。此则唯有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所以《法华经》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除非业尽情空,断惑证真,否则没有出离三界的希望。这里只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