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六 (第3/11页)

她的心,生起度脱她的心。那么就不会有面对美色而动欲的烦恼。

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妾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则无徇欲灭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烦恼。

夫妇间要相敬如宾,将妻妾看做是促成自己延续宗脉的恩人,不敢把双方身体当作彼此行乐的欲具。那么就不会徇欲灭身,以及妻子不能生育,子女不成家立业的烦恼。

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亲心,败坏门风之烦恼。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

子女要从小教育他们孝悌忠信的正道,就没有忤逆亲心,败坏门风的烦恼。至于令我们遭遇到横逆的人,必须对他生起怜悯心。悲悯他的无知,不与他计较。看做是自己前生曾经恼害过他,现在因他恼害我的缘故,于是还了一份宿债,生起欢喜心。那就没有想报复别人的烦恼。

然上来所说,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明藏。譬如刀以磨利,金以炼纯。莲因淤泥滋培,方得清净光洁。境无自性,损益在人。三业四仪(四仪即行住坐卧),常持颜渊之四勿。

然而以上所说的这些道理,那是为了俯随初机的人而讲。如果是久修大士,能够了达我空。那么无边的烦恼全部归化为大光明藏。好像钢刀因为磨砺而锋利,金矿因为冶炼而精纯。莲花因为有淤泥滋培,才能够清净光洁一样。外在的境界没有固定的好坏之别,它对人的损伤或利益完全在当事者本人。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四仪,应当遵循颜渊的“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暗室虽无人见,而天地鬼神咸知。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判若天渊。若能如是修省,将见举动皆善,恶无从生矣。此实正心诚意之宏规,切勿谓释氏琐屑,不若儒者之简捷也。

五戒、十善,必须效仿曾子的“三省”,即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独自一人在黑暗的屋子里,虽然没人看得到,而天地鬼神却都知道。我们的念头稍稍萌发,所获得的罪福立即如天渊般悬殊分判。如果能够这样修行省察自己,就会看到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善业,恶念无从生起。这确实是正心诚意的典范,千万不要说佛门的五戒十善很琐碎,不如儒家简单便捷。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

如果谈论念佛法门应把信、愿、行三法作为纲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没有真信切愿,纵然有真正的行持也是不能往生的。何况悠悠泛泛的人呢?蕅益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全凭信愿的有无;往生品位的高下,全凭持名功夫的深浅。”这是三世诸佛出世都不能改变的永恒规律,是三根普被的妙道啊。对信愿行三法应该全副身心地依靠,才能亲自证得真实的利益啊。

信愿行三,十要中皆悉详示。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重玄义中,第三明宗,发挥三法,最为精详。其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此不备书。

信、愿、行三法在《净土十要》中都有详细的开示。该书\" 第一要\" 部分阐明净土法门的五方面深奥教理,其中\" 第三明宗\" 段落,发挥信愿行三法最为精确详尽。之后的每个章节,每个段落都有所提示,必须细心参考阅读,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