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十 (第3/7页)
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是作,持诵礼拜岂不是作,举一反三,儒者尚然,况博地凡夫,上窥佛意,何得不依圆顿妙解,而以担板之见推测乎)。
《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然是“作”,持诵礼拜难道不是“作”,举一反三,学儒的人尚且要如此,何况博地凡夫,向上窥测佛陀之意,怎可不依圆顿妙解,而以死板之见来推测呢?)
楞严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文殊选圆通偈,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
《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文殊菩萨选择最圆通的偈颂,说:“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现在我们可以参照文殊菩萨而说: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
四十二章经云,夫心者,置之一处,无事不办。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四十二章经》中说:“夫心者,置之一处,无事不办。”梦东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字是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
欲修三昧,何不于此等语句中全身靠倒。不以圣言为量,而以我之罪业凡夫为准,岂不颠倒之甚乎。然汝发此言,盖亦有由。以衷论详示省一大师所见之境,及耕心谓承彼心传。
想要修念佛三昧,为何不在这些语句中全身靠倒。不依圣言量,反而以我这个罪业凡夫为准,这不是颠倒的太厉害了吗?然而你说这个话,也是有来由的。因为《弥陀衷论》中详细显示省一大师所见的境界,以及王耕心说承接省一大师的心传。
意者必有种种不思议妙境,及口传心受之妙诀耳。不知三昧者,华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寂照双融,有何境界之可得。
你心中认为必定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妙境,以及口传心受的妙诀。却不知道这个三昧,华语正定,也名正受。正定:是指是即寂即照、寂照双融。正受:是妄想伏灭、真常显现。既然寂照双融,还能有什么境界可得?
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曰,以无所得故,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说:“以无所得故,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楞严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修禅定人(指四禅八定)及参禅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于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幻出幻没。譬如阴雨将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日光。恍惚之间,变化不测。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识。若错认消息,则着魔发狂,莫之能医。
《楞严经》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修禅定的人(指四禅八定)以及参禅的人,因为唯仗自力,不求佛力加被。所以在功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常常有种种的境界幻出幻没。譬如阴雨天将要放晴的时候,浓云破绽,忽见日光。恍恍惚惚,变幻莫测。所有的境界,不是真正具有道眼的人,不能够辨别认识。如果错认消息,就会着魔发狂,无法医治。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喻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铲踪灭迹。即歧途是非之念,亦无从生。推而极之,不过曰,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
念佛的人以真切信愿,执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