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一 (第4/8页)
询问这件事。他说是因为书本被煤烟熏过,所以时间久了就发脆。他说的虽然有道理,却也不能平息我的疑惑 —— 藏书的人那么多,怎么会都住在有煤烟的地方呢。红螺山上没有煤烟,书纸也同样会发脆,由此就知道杨仁山先生的回答,大概是出自于想象,而不是实际验证过的确凿依据。
至前年到藏经院,与一老做书者,谈及纸性。因说北京旧书皆发脆,彼云此系毛边。毛边新时觉得厚实坚固,以草料多,竹料少,故久则发脆。毛太重太纸质,不如毛边坚实,但经久不变。外行人多以毛边为美,我等做书各工,亦愿做毛边,以其硬爽好做。实则毛太重太经久。(光)闻,疑心豁释。
直到前年去藏经院,与一位资深的做书人谈到纸张的特性,因此就对他说北京的旧书都发脆。他说:"这是用毛边纸印的。毛边纸新的时候,给人感觉厚实坚固,但因为纸当中用的草料多,竹料少,所以时间久了就会发脆。毛太纸和重太纸,虽然质感不如毛边纸坚实,但是经久不变。外行人大多觉得毛边纸漂亮,我(资深做书人)这边各部门的做书工人也愿意做毛边纸,因为它硬爽好做。实际上,还是毛太纸、重太纸能经久"。我听了,心里的疑惑一下子解开了。与徐蔚如居士书七
观经疏,释文释义,甚为疏漏。其科则三四次频标,直是芜蔓不堪。今阁下亦知是伪,似宜令发心者息此刻事,勿令嘉祥大师受诬。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文字和义理都有很多疏忽错漏。科文,三、四次频繁地标注,简直是冗杂散乱得难以忍受。现在你也知道这是冒名的着作,最好让发心流通的人停止刻印,以免让嘉祥大师受到诬蔑。
凡流通古人注疏,须择其义理文字,能启发人心,畅彻经义者为准。如此疏文,刻之何益。即令(光)修,亦无生色。若大改换,直成另着,不名为修。
但凡流通古人的注疏,必须选择义理文字能够启发人心,并且能够通彻畅达经义的本子。像这样(即前面所说的伪注)的注疏,刻印它有什么利益呢?即使让我来修订,也不会有什么起色。如果进行很大的改动,就等于是另写,就不叫修定了。
况天台善导各疏,遍法界流通。何不惜金钱,作此无益之事耶。取其嘉者流通,则于古人有光,于后学有益。若不论真伪,并皆流通。则令古人受诬,令后人烦神乱思,而了无利益。
何况已经有天台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各种注疏,遍法界都在流通。为什么还要不惜金钱,来做这样没有利益的事呢?选择好的注疏本予以流通,对于古人有光彩,对于后学也有利益。如果不论真假,一并都来流通。那么就会让古人受到诬蔑,让后学的人烦神乱思,而没有一点利益了。
祈为彼言之。(光)前年见十一面疏,亦以为伪,特未形之言论耳。此等书断以不流通为是。
祈望你为他们讲明这个道理。我前年见到《十一面疏》,也认为是伪经,只是没有明确说出来罢了。这类的书,一定不要流通才好。与丁福保居士书
近世士大夫,多守拘墟之见。有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相告者,则曰此稗官野史小说家凭空造者,何足信乎。其人亦曾读经阅史,虽见此种事,亦不体察其所以然,其拘墟也仍复如是。
近世的知识份子,大多固守自己的孤执狭隘的见解。有人将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事理告诉他,他就说这是不入流的小说家凭空捏造出来,哪里值得相信呢。这种人也曾经读过经典,阅过史书,可即使在这些典籍中见到了因果轮回的事迹,却也不去体察其中的所以然,也仍然保持着执着狭隘的见解。
居士将历史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事,集之于一编之中。上而麟经,下及明史,其事迹的的可考。彼拘墟者读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