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二十九 (第2/7页)
,于康熙时着述,亦不书国号年号,可谓诬蔑蕅益与国家耳。其不善学,有如此者。南方学者,多宗台教。北方学者,多宗贤首,慈恩。彼既不相习,故其流通也少。
等到福建、宁波等各处都归顺清朝之后,不到一两年,大师就入涅盘了。而天台宗有效仿大师的人,在康熙时期所写的着述,也不写上国号年号,可以说是诬蔑蕅益大师与国家啊。竟然有这样不善于仿效学习的人。南方的学者,大多归宗于天台宗;北方的学人,大多归宗于贤首宗、慈恩宗。既然他们不互相学习,所以大师的着作在北方流通得也就少了。
世宗虽倡刻大藏,其年初夏,即已宾天。其清藏中,所入所出,容有世宗裁夺者。实多半由当时所派之亲王,总理刻藏首领大和尚主持。又刻藏预事之僧,尽属贤首慈恩临济宗人。台宗只一人,而且尚属校阅无权之人。
清世宗雍正皇帝虽然提倡刻印大藏经,然而就在这一年的初夏,他就去世了。清朝所刻大藏经 (即龙藏) 中,有一部分内容的选入,雍正皇帝虽然有权裁夺,然而实际的工作多半是由当时指派的亲王,以及总体负责刻藏的首领大和尚所主持。另外,参与刻藏事务的僧人,全都来自贤首宗、慈恩宗、临济宗。天台宗只有一个人参加,而且还只是参与校阅事务的无权之人。
蕅益着述,所入唯相宗八要,释大乘止观法门二种。余者北方所无,将何由而附入乎。此系雍正末乾隆初年事。至乾隆末年,蕅益着述,京中尚无多少。彻悟老人,见阅藏知津,即欲刻板。拟再得一部,即不须另写,庶省心力。因遍询各刹,止得一部。凡大师流通到京之着述,彻悟及彻悟之门人,皆为刻板。亦有一二十种。
蕅益大师的着述,所收入龙藏的只有《相宗八要》,《释大乘止观法门》二种。其余的书北方见也见不到,哪能选入龙藏呢。刻藏是雍正末年、乾隆初年的事,到乾隆末年的时候,蕅益大师的着述在京城中尚且不多见。彻悟老人一看见蕅益大师的《阅藏知津》,就想要刻板。想着如果能再找到一部,就不用另外再抄写一遍了,从而能节省些心力。因此就询遍了各个寺院,也只得到一部。蕅益大师的着述中但凡是流通到北京的,彻悟大师以及彻悟大师的门人,都刻板了,总共也有一二十种。
不知世务之人,一归之于世宗不取,可谓诬罔世宗。使世宗若全见蕅益着作,断当具足入藏,一部不遗。须知清藏肇始于世宗。及世宗崩后,高宗继立。凡刻藏事,皆当时僧俗中之权人主之。高宗亦不过应名而已。
不知世务的人,一律把这件事 (蕅益大师着作只有两种入选) 归咎于是清世宗 (雍正皇帝) 没有选入,可以说是诬罔了清世宗。假使清世宗能够见到蕅益大师的全部着作,一定会统统收入到龙藏,一部也不遗漏。必须知道,清朝的刻藏虽由清世宗所发起,然而清世宗驾崩,高宗乾隆皇帝继位之后,凡是刻藏方面的事务,都是当时僧俗二界中的当权之人来主持的,乾隆皇帝也不过是挂个名而已。
何以知之。世宗所着拣魔辨异录,草稿甫毕,尚未誊 (t én g) 清,随即崩驾。高宗虽令缮写刻板,亦不暇检点。由未派一大通家主事,竟致错讹不胜其多。此其父之手泽,尚且如是,况大藏乎。
是如何知道的呢?清世宗所着的《拣魔辨异录》这本书,草稿刚刚写完,还没来得及誊写清楚,随后他就崩驾了。高宗虽然下令把这部书誊写编录刻板,却也没有空暇来检点校阅。由于没有派一个大通家来主持这件事,竟然导致错误和讹谬非常之多。这是乾隆皇帝他父亲的亲笔着作,尚且是这样,更何况大藏经呢。
又世宗于开首着此之时,即颁上谕,内有入藏流通之语。迨后止刻书册板,竟未入藏。但将此上谕,附于圆明居士语录之后,将谓世宗亦嫌其习气而不入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