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七 (第4/5页)
教而遗机。光与彼书,乃约机而论教之利益也。虽不相合,亦无大背。其人年四十余,若再研究得十余年。当亦可为一大通家矣。禅宗秘密了义经跋,断宜取消,免滋疑误。
王弘愿来信所说的,都是针对教理,而遗漏了众生的根机。我给他的回信,是针对众生根机而讨论如何从教理中得到实际利益。即使不相契合,也没有什么大的违背。此人现在四十多岁,如果再研究十几年。应当也可以成为一个大通家了。《禅宗秘密了义经跋》,绝对应该取消,免得疑误他人。
至于声闻回己所证小果,趣向如来大道。虽则顿渐有异,而中间位次,必不磨灭。大鹏一举九万,亦是自下升高。利刀一截千纸,亦是从一至千。顿教唯约顿说,故有无位次之论。然无位次中,不妨位次历然。若异渐,则渐非顿家之渐,顿非渐家之顿。二法判然各别,了不相即。唯宜以实义立言,不当以渐顿之表语为据。则佛法无一法不相通矣。
声闻回自己所证的小果,趣向如来大道。虽然有顿渐的不同,而中间修行经历的位次,必定不会磨灭。大鹏鸟一飞就是九万里,也是从下面一点一点升高;锋利的刀一次截断一千张纸,也是从第一张开始一张一张截断。顿教是专门就顿悟来阐说的,所以有“无位次”的论述。然而所谓的"无位次"过程当中,却也不妨各个位次历然分明。如果(刻意)与渐教来分别,那么渐教不是顿家所说的渐教,顿教不是渐家所说的顿教。顿和渐完全成了两回事,一点都不关联了。(因此)只应当根据实义(按,或可理解为实际内涵)来论述,不应当把渐顿的表面意思作为依据。那么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互相融通的了。
王弘愿论密宗,亦以弘密宗之诠表为论。是知尚未知如来教须契机之至意也。罗汉根性,亦不一定。有回向即超证深位者,有入住渐升者。然顿渐有异,位次仍复历然,似无大谬。
王弘愿谈论密宗,也是用弘扬密宗(的论着中)诠释表象的话语作为论据。由此知道,他还没有明白如来设教必须契合众生根机,这一至要的道理。阿罗汉的根性,也不是一定的。有回向后立刻就证入菩萨深位的,有进入初住位,渐渐上升的。然而顿渐虽然有不同,修证的位次,仍是历然不乱。(这样阐说)应当没有大的错误。
十方世界随类现身,圆教初住即能。不历住行向等,唯佛后所示罗汉则然。若实证,实回小向大之罗汉,恐无此本领。若有,则住行向地等位菩萨,皆成钝根无奇之人矣。有是理乎。离顿说渐,离渐说顿。离教说宗,离宗说教。高抬密宗,藐视显教。皆所谓徐六担板,只见一边耳。
十方世界随类现身,圆教初住菩萨就能做到。不经历十行、十住、十回向等位次,唯独成佛之后所示现的阿罗汉才可以,如果确实是回小向大的阿罗汉,恐怕没有这个本领。如果有,那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位次的菩萨,都成了钝根无奇之人了。有这样的道理吗?离开顿教说渐教,离开渐教说顿教。离开教下说宗门,离开宗门说教下。高抬密宗,轻视显教。这都像是徐六担着板子行走,只见到(板子的)一边罢了。
佛法善会,则法法皆通,否则法法互碍。光实少闻少见,然约理约义而论,当如是为融通,断无两个道理。鄙见如是,不知阁下以为何如。
佛法,如果善于领会,那么法法都相互融通,否则,法法都互相障碍。我实在孤陋寡闻,然而针对教理、实义来讨论,应当这样理解才算融通,绝对不会有两套不同的道理。我的见解如此,不知阁下以为如何?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