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1 (第3/4页)

“孔子说过:‘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我们修的是太乙玄门的道法,怎么会跟那个和尚有交情呢!” 镇元大仙说道:“你们哪里知道其中的缘由。那位和尚乃是金蝉子转世,是西方圣老如来佛祖的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和他在‘兰盆会’上结识,当时他还亲手给我敬过茶。佛门弟子如此敬重我,所以我们算得上是老朋友。”

两位仙童听了镇元大仙的话,恭恭敬敬地表示一定会谨遵师父的命令。在大仙即将出发的时候,又再三叮嘱道:“咱们那人参果数量有限,只许给唐僧两个,可不能多给。”

清风赶忙回应说:“开园的时候,大家一起总共吃了两个,现在树上还剩下二十八个,徒儿们不敢多给。”镇元大仙接着说道:“唐三藏虽说算是我的老朋友,但你们得防备着他手下的徒弟们吵闹捣乱,千万不能惊动得让唐僧知道咱们这人参果的珍贵。”两位童子连忙点头,表示领命。 随后,镇元大仙带着一众徒弟,施展法术飞升而起,径直朝着天界飞去。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在山中一路游玩,走着走着,忽然唐僧抬头望去,只见前方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和竹林,其间还错落着几层楼阁。唐僧便对孙悟空说:“悟空,你瞧瞧那边是什么地方呀?” 孙悟空顺着唐僧指的方向看过去,说道:“师父,看那地方,要不是道观,那就肯定是寺院。

咱们加快脚步过去,到那儿就知道究竟了。” 没过多久,他们就来到了那处地方的门口。只见这里: 松树林立的山坡透着一股宁静而清冷的气息,竹林间的小径显得格外清幽雅致。一只只白鹤在天空中悠然往来,仿佛在护送着飘浮的云朵;山林里的猿猴上蹿下跳,时不时像是在向人献上果实。门前的池塘宽阔,树木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显得悠长;石头裂开的缝隙中,苔藓和野花肆意生长。

那宫殿威严庄重,气势恢宏,高高地耸立在紫色的霞光之中;楼台若隐若现,仿佛缥缈在云端,似有丹霞从上面飘落。 这里当真是一处充满福气与灵气的好地方,宛如蓬莱仙境中的云洞一般。身处此地,尘世的繁杂琐事似乎都变得稀少,内心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宁静的修道之心。

传说中,青鸟常常为西王母传递消息,而紫鸾也时常肩负着为太上老君寄送经书的使命。眼前这般景象,实在是看不尽那庄重威严的道德风范,果然是一处静谧超脱、神仙居住的府邸。

唐僧从马上下来,解下马鞍。这时,他看到山门左边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十个大字:“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唐僧转头对徒弟们说:“徒弟们,看来这儿确实是一座道观。” 沙僧接口道:“师父,您瞧这景色如此清幽宜人,这道观里肯定住着品德高尚的人。

咱们进去看看吧,如果日后功德圆满,从西边取经回来,这里也算是途中的一处好景致。” 孙悟空点头赞同:“说得在理。”于是,师徒四人一同走进道观。 来到二门处,他们又看到一副春联,上联写着“长生不老神仙府”,下联是“与天同寿道人家” 。

孙悟空看着春联,脸上露出一抹笑意,调侃道:“这道士口气可真不小,净说大话吓唬人。想当年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时候,在太上老君的家门口,都没见过这般大言不惭的话。” 猪八戒在一旁听了,不耐烦地说:“先别管这些了,赶紧进去吧!进去吧!说不定这道士真有些本事和德行,也未可知呢。”

说着,师徒四人便走进了二层门。刚一进去,就瞧见里面急匆匆地跑出来两个小童。只见这两个小童的打扮十分特别: 他们看上去骨骼清奇,精神爽朗,面容秀丽。头顶梳着两个丫髻,短发微微蓬松。身上穿着的道服,衣襟自然飘动,仿佛萦绕着云雾;羽衣的袖子随风轻摆,好似有清风拂过。

腰间的环绦紧紧束着,打成龙头的样式;脚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