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十九 (第2/12页)

好书推荐: 精真之马 道門入侵

愿心存留,就于一心不乱不能精纯。这原本就是一个,怎么能在头上安头,以不能兼顾以及不能不兼顾作为疑虑呢。

观阁下之所说,与某僧之论,皆实未能着实从事,乃于未发足前,先拟议到家景象。故于古人对治分别之法言,反生出种种分别。

看你所说的话,与某位僧人的言论,都是实际没能老老实实地从事修行,在还没有提脚修行之前,先预想议论到家时的景象。所以对于古人对治分别心的真实法言,反而生出种种的分别。

试问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恳切而能然乎,无信愿而能然乎。彻悟坚密二师之语虽有异,而意实相资而相成。认做分运同运,可谓无择法眼。

请问:要做到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恳切的话能够做到吗?没有信愿而能做到如此吗?彻悟、坚密二位大师的话虽然有差异,而用意实际是相互资助而相辅相成的。你认做分运同运,可说是没有择法眼。

至于蕅益所说,乃是为一辈倚傍宗门,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及不依净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乱为究竟极则事者之法药也。何可引此净宗门外之事,以例信愿具足之真修,致门径混滥也。

至于蕅益大师所说的,这是为了有一类倚傍禅宗法门,说什么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以及不依着净土信愿行的宗旨而修持,只以念到一心不乱为究竟终极之事之人的法药。怎么可以以这些净宗门外人修持的事例,来类比信愿具足的真修行人,导致门径混滥呢?

此上约理通说也。若约事别说,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后发愿),或用小净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

以上是针对义理通说。如果针对事相别说,发愿应当在朝暮念佛完后(晨朝十念,也是先念佛,然后发愿),或者用《小净土文》。如果身心有闲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此文词理周到,是古今最好的发愿文。

须知发愿读文,乃令依文发愿耳。非以读文一遍,即为发愿也。除朝暮发愿外,一切时但以至诚恳切念佛即已。

必须知道读文发愿,就是让我们依文发愿。不是仅仅读文一遍,就算是发愿啊。除了早晚发愿之外,一切时,只以至诚恳切心念佛就好。与高鹤年居士书

南五台山,乃千三百年前,观世音菩萨,现比丘身,降伏毒龙,所开之古道场也。亦莲宗八祖,云栖莲池大师,中兴莲宗之发源处也。

南五台山,是一千三百年前,观世音菩萨,现比丘身,降伏毒龙,所开辟的古道场。也是莲宗八祖,云栖莲池大师,中兴莲宗的发源地。

明嘉靖时,有性天文理老和尚者,隐居此山无门洞。后因云游至杭州,住西山黄龙庵。莲池大师仰其道风,与夫人汤氏,归依座下。不二三年,又依之出家。使此老无有出格道德,岂能令如大师之博学鸿词,躬行实践,盛德君子,屈身座下,始终依止,以为弟子乎。

明朝嘉靖年间,有性天文理老和尚,隐居在这座山的无门洞。后来因为云游到杭州,住在西山黄龙庵。莲池大师仰慕他的道风,与夫人汤氏,归依在老和尚的座下。不到二三年,又依老和尚出家。假使这位老和尚没有超出常人的道德,怎能令像莲池大师这样博学多才,亲身实践的盛德君子,屈身在他的座下,始终依止,成为他的弟子呢?

大师出家后,老人复归关中。大师志慕遍参,未能远从。而关中法道,至清乾隆后,日渐式微。哲人云亡,志乘佚失。致老人嘉言懿行,无由永传于世,何胜悼叹。然以异地之僧,能令莲池归依出家,可以想见其为人。

莲池大师出家之后,老和尚又回到了陕西。莲池大师的志向是欣慕到处参学,所以没能随从老和尚而去。而陕西一带的佛法,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