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四十七 (第3/7页)

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假如参禅没有开悟,或着开悟了而尚未透彻,都不叫做‘有禅’。假使虽然有在念佛,却偏执唯心净土而不信愿求生西方极乐,或者是有信愿而不真诚恳切,悠悠泛泛、散散漫漫,心中敷衍了事。或者修行虽然精进,可是心念贪恋于尘俗境界,或者求来世生于富贵人家,享受五欲快乐。或者求生天界,享受天人的福报安乐。或者求其来生之时,能够出家而为僧人,一听闻佛法即能悟得千般道理,得到佛法的大总持,宏扬佛法正道,普遍利益一切的众生。如此种种都不叫做‘有净土’。”

问,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过,而亦简除。

他问:“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什么过失,而也要排除在‘有净土’之外呢?”

答,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沦者,实繁有徒矣。

我说:“如果是已经断除见惑思惑烦恼、已经解脱了六道的生死、乘着慈悲的广大愿轮、示现出生于五浊恶世、上宏佛法下化众生、广度众生的菩萨则可以。若是虽然有些智慧和愿力,可是尚未断除见思二惑的人,即使他不迷惑于受生的最初之时,也很难保证其于一生或生生世世,不被种种境界所迷惑。因为他虽然也能够宏扬佛法,可是还没有证得无生法忍,情执的种子仍然存在,一旦遇着境界或遭逢众缘,难免不会被种种境缘所迷惑。假使一旦随着境界而迷失,那么能够迅速觉察醒悟者,一万人当中没有一个两个。从迷惑而陷入更大的迷惑,而不能自拔,因此而长劫沉沦生死,这种人实在是非常多啊。

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度脱众生。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未断见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释迦如来才令人先求往生西方,亲见阿弥陀佛而听闻佛法,证得无生法忍。然后,乘藉着阿弥陀佛慈悲之力,以及自己的本愿之轮,再回到娑婆世界,度脱一切的众生。这样就会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只有所得没有所失了。不断见思烦恼,居住在此娑婆世界宏扬佛法,其他的宗派都是这样,然而净土宗则断然是不允许的。

世多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非但不知禅净,兼亦不知文义。孤负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截断后世行人一条出苦捷径。自误误人,害岂有极。所谓错认定盘星,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也。

大多数世人以为,凡是参禅者便是‘有禅’,凡是念佛者便是‘有净土’。有这种看法的人,不但是不知道‘禅’和‘净’的含义,更是不知道《四料简》文句的意义。辜负了永明大师这位古佛的一番大慈悲心,截断了后世修行人一条出离苦海的捷径。自我耽误也耽误他人,这种危害无量无边。这就是所谓的认错定盘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彼曰,禅净有无,略知旨趣。四偈玄文,请详训释。

他说:“关于有禅、有净土、无禅、无净土的大体意思,我已经知道了,《四料简》偈颂的玄妙文句,请师父您详细地训解诠释。”

余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