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 (第2/5页)
钟内“卡尔亲王”号就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让汉密尔顿的座舰尝到苦头。
当然“澳大利亚”号也得到了“新鼻兰”号的掩护。
原因很简单“澳大利亚”号炮击“卡尔亲王”号的时候“新西兰”号也在炮击“威廉皇储”号,对“威廉皇储”号的炮击产生了很大的干扰。
问题是,谁来掩护“新西兰”号?
就算“林仙”号没有退出战斗其三门一百五十二毫米舰炮与六门一百零二毫米舰炮也无法在一万七千米的距离上对正在炮击“新西兰”
号的“威廉大帝”号构成威胁,甚至不足以让“威廉大帝”号进行机动规避。要知道在这个交战距离上,就算“威廉大帝”号被一百五十二毫米穿甲弹击中,也不会有太大的损伤。相反“林仙”号的装甲却无法抵挡一百五十毫米穿甲弹。
随着“林仙”号退出战列“新西兰”号的处境变得更加凶险了。
四点三十四分,一发三百毫米穿甲弹贯穿了“新西兰”号的主烟囱,虽然没有爆炸,但是在烟囱上留下了两个巨大的窟窿。如果这发穿甲弹在烟囱内爆炸,那么“新西兰”号的最大航速至少得降低两节。
仅仅一分钟后,由“威廉大帝”号打出的一枚穿甲弹再次击中了“新西兰”号。
这次,英舰的运气说没有那么好了。注枚安装了延迟时间引信的穿甲弹在贯穿了“新西兰”号的主装甲之后没有立即爆炸。直到两分钟后“新西兰”号上的损管人员在试在排除这枚“哑弹”的时候才发生爆炸。从事后来看,很有可能是英舰上的损管人员不小心触发了炮弹的引信。
突如其来的爆炸,还让“威廉大帝”号上的了望员做出了误判,认为是再次击中了“新西兰”号。
当然,结果并无两样。
这枚在“新西兰”号左舷中部,主炮炮塔前方爆炸的穿甲弹不但炸死了十多名正在忙在拆弹的损管人员,还在舰体上留下了一个大窟窿,直接导致附近十多个舱室进水,并且威胁到了主炮炮塔的弹药提升通道。
一时之间“新西兰”号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侧舷火力。
只是“新西兰”号没有退出战斗。
发现“新西兰”号中弹之后,汉密尔顿也立即对战列做了调整,让“加勒蒂亚”号轻巡洋舰顶了上来。
四点四十分,汉密尔顿还让“保王党”号与“不馁”号率领鱼雷艇发起冲击。
显然,汉密尔顿打算以此破坏雷德尔的战列。
可愤的是,雷德尔早就有所防备,他留在后面的六艘轻巡洋舰立即派上了用场,担当起了反鱼雷艇的重任。
有趣的是,到这个时候,汉密尔顿都没有放弃。
根据大舰队的作战记录,当时汉密尔顿很有可能误判了战况,认为已经击中“奥古斯塔皇后”号数发炮弹。实际上,直到四点四十七分“奥古斯塔皇后”号才首次中弹,而且是一枚一百五十二毫米炮弹。
也许”“虎”号上的了望员把那些落在“奥古斯塔皇后”号附近的近失弹当成了命中弹。
事实上“虎”号的了望员犯错并不值得惊奇。
在这场战斗中“虎”号的命中率在双方八艘战列巡洋舰中位居末位,而主要原因就是官兵的素质过低,还没有完全掌握炮战技巧。当时“虎”号上的一千一百多名官兵中,只有不到一百人服役两年以上,其余的都是在两年内招募的新兵,有的甚至还没有完成最基本的技能训练。
相反,德舰上的官兵都是货真价实的老兵。
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五艘德舰的运气稍微差了一点。
在最初十分钟内,除了“威廉大帝,…号“奥古斯塔皇后”号与“威廉皇储”号都对各自的目标形成了跨射,却没有一次直接命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