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 (第2/5页)
,而美国企业也在扩大生产规模的时候欠了银行巨额债务。
显然,如果美国进入衰退期,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美国的几家大银行。
正是如此,美国银行集团率先在股市上做文章,通过抬高美国企业股票价格,开始抛售企业股票,以此减少损失。
既然是炒作,就有暴跌的那一天。
当然,得等到美国银行把手里的企业股票处理得差不多的时候。
这一天,就是一九二九年二月丰九日。
当天,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市制就缩水百分之四十。
接下来的一周之内,美国股卒与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股市财富蒸发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因为美国银行已经脱身,所以并没有积极救市。
等到美国几大银行意识到,金融危机即将演变成经济危机,而银行业不可能置身事外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不到一个月,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就bō及到了全世界。
可以说,没有一个工业国能够避开这场危机,区别只是,谁受的伤害大一些、谁受的伤害小一些。
所幸的是,冯承乾对此早有预料。
一九一八年,冯承乾回到〖中〗国的时候,就明确提出,短期内国家经济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与控制之下。
当时,冯承乾给出的理由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
显然,冯承乾没有提到一条更重要的理由,即只有政府调控,才能使〖中〗国避开即将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或者说,只有在政府的强力控制之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才最小。
一九二九年,冯承乾的预测变成了现实。
问题是,〖中〗国没能成为这场灾难中的幸运儿。
在经济危机面前,冯承乾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向美国学习、二是向〖日〗本学习。前者是通过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来消耗掉工业产品,让工厂能够拿到订单,而在金融上则是让货币迅速贬值,实现财富的重新分配。后者则是通过大规模军备建设,达到消耗工业产能的目的。
以〖中〗国的处境来看,选择〖日〗本这条道路更加现实。
原因很简单,〖日〗本扩充军备,首先威胁到的就是〖中〗国,因此〖中〗国必须同步扩充军备,以应对近在咫尺的威胁。
只是,冯承乾知道,这条路走不通。
军队存在的价值是在战争中击败敌人,要是军队强大到控制了整个国家,那么就会为了实现存在的价值而发动战争。
虽然冯承乾知道,〖中〗国与〖日〗本的战争在所难免,但是他更加清楚,〖中〗国不但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基础。说得简单一些,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人,那么军队就只是这个人的拳脚,如果没有健强的身躯,拳脚再大也施展不开,
更不可能在与敌人的搏斗中取胜。
显然,〖中〗国更加欠缺的是一副强健的体魄。
正是如此,在一九二七年,经济危机lù出征兆后,冯承乾就选择了美国道路,在加强国家调控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基础建设上。到一九二九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中〗国的基础建设已经全面铺开。
不可否认,全球xìng经济危机,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别的不说,仅在一九二九年,绝大部分以出口为主的〖中〗国企业就面临生死考验,大部分中小型出口企业都没能熬到一九三零年。
只是,大规模基础建设,为〖中〗国赢得了时间。
比如,在基础建设支持下,〖中〗国的重工业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钢铁厂、制造厂等企业依然能够拿到来自政府的订单,即便利润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