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 (第3/5页)
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很难想像〖中〗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发展成全球前五的工业强国。更难以想像,在二十年前,〖中〗国连火柴都得进口,而在二十年后,〖中〗国不但在传统商品上霸占了全球市场,还在工业产品上与其他国家竞争。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红俄。
在一九三八年之前,红俄也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技术水平非常低,根本无法与传统工业强国抗衡。甚至可以说,在一九三八年之前,红俄与整个世界都没有多大关系,仿佛根本不是地球上的国家。
一九三八年之后,随着德中联盟形成新轴心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以及德中海军军备建设加快,美英认识到红俄是牵制德中的重要力量,开始暗中为红俄提供帮助之后,红俄的工业技术才有了较大的进步。如果完全依靠自身实力,红俄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十多年之内追上传统强国。
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合作,让平国获益匪浅。
只是,这也把〖中〗国推上了风口浪尖。
要知道,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合作的代价,就是与红俄对抗,成为远东的“磁铁”
更重要的是,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合作,把〖中〗国摆到了美英等传统列强的对立面上,让〖中〗国不得不面对来自太平洋对岸的考验。!。
第四十九章 中国式奇迹
国际局势变幻莫测,让冯承乾变得更加小心谨慎。
当然,冯承乾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有着极为清楚的认识,而且在他回国的那一天就看明白了。
从喜种意义上讲,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中〗国没有别的结盟对象首先,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基础就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别忘了,冯承乾、吴铁生、刘伯恩与宋靖国这些创建了中华〖民〗主共和国、并且担任了要职的领导人,都是德侨,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吴铁生用来打天下的军队,包括所有军官与大部分士兵,也都是德侨。
其次,〖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虽然〖中〗国是参战时间最晚的胜利国,但是在柏林和会中,〖中〗国获得的利益并不少,甚至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在初期就参战的国家多得多,因此在国际社会中,〖中〗国的基本角sè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最重要的盟国之一。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即〖中〗国的周边环境。
中华〖民〗主共和国创建之后,最大的威胁就是近旁的〖日〗本,而且阻挠〖中〗国实现统一的也是〖日〗本。可以说,〖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选择的余地。为了实现国家统一,为了获得一个安定的周边环境,为了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中〗国都得击败〖日〗本,甚至得征服〖日〗本,也就必须与〖日〗本为敌。
走出这一步,〖中〗国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如果败在〖日〗本手里,〖中〗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如果战胜了〖日〗本,则需要面对来自列强的压力。
事实也是如此,不但美国袒护〖日〗本,连德意志第二帝国都不想〖中〗国获益太大。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冯承乾早就预料到的后果,即〖日〗本在战败之后,将头也不回的投靠美国。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黄怪的,除了美国,〖日〗本也别无选择。
〖日〗本投靠美国,就引发了新的问题,即美国会借助〖日〗本遏制〖中〗国,从而达到称鼻西太平洋的目的。
虽然在大战之后,美国国内刮起了“孤立”风潮,率领美国参战的〖民〗主党在大选中遭遇惨败,但是美国已经在战争中尝到了甜头,特别是在柏林和会与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的大国地位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