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部分 (第2/5页)
中国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国,绝对不是一件事情、或者说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需要在国力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外,中国还得在国际影响力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得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
为此,中国需要做很多事情。
比如,控制印度洋。
目光稍微放长远一点就能发现,在这场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印度洋肯定会取代大西洋成为“世界的中心海洋”。道理很简单,之前的强国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岸,因此大西洋是世界的中心海洋,此后的世界强国则在欧亚大陆两端,而印度洋正是这些强国海上航线的必经之路。很明显,只要同盟国打赢了这场战争,太平洋将由中国控制,大西洋则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后院,只有印度洋处在中德之间。如此一来,谁控制了印度洋、以及印度洋周边沿岸地区,谁就能主导世界秩序。
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出印度有多么重要的战略价值了。
在控制印度之后,中国不但能够获得印度洋的制海权,向北能控制中亚、向西能够进军海湾与中东地区,往西南则是非洲大陆。此外,还等同于把中国的本土防卫圈向印度洋方向推进了数千公里。
可以说,只要占领了印度,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别想在战后跟中国争夺世界霸权。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对此也有极为清楚的认识,因此也希望能够成为印度的所有者。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暂时没有能力进军印度。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二百三十章 进军印度洋
订下进军印度的战略方案并不难,难在如何实施。
虽然吴铁生提出,在扫dàng中亚之后,首先攻占由英国控制的阿富汗,再从阿富汗南下进攻印度,但是连吴铁生自己都认为,这只是辅助进攻线路,根本不可能指望从中亚南下的军队能够占领整个印度。
攻占印度全境需要投入数百万兵力,而为这些部队提供保障,就是最大的难题。
显然,只有海运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为此,首先就得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打通海上航线,然后还得组织一支规模足够大的运输船队。
相对而言,夺取制海权是最为简单的工作。
英国皇家海军在印度只部署了一支近海舰队,主力是几艘在一战期间建造的内河炮舰与一些轻巡洋舰,数量最多的则是排水量在一千吨以内的小型驱逐舰与护卫舰,此外还有一些快艇与鱼雷艇。
显然,这根本算不上是舰队。
此外,在苏伊士运河被德意联军攻占后,从英国本土到印度的航线受阻,船队只能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运输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英国皇家海军的印度舰队再也没有获得足够的补给,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
对中国海军来说,击败一支这样的舰队,根本没有任何挑战xìng可言。
当时,冯承乾认为,最多只需要出动一艘舰队航母,再加上一些巡洋舰,就能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随后。李向龙提出了建议,考虑到英国部署在印度的岸基战斗机,把舰队航母增加到两艘。
事实上,这也没有多大影响。
虽然在伦内尔岛海战中,第一战斗舰队有两艘舰队航母受创,而且“秦始皇”号的损伤情况较为严重,但是剩下的三艘舰队航母。足以控制住西南太平洋,没有必要继续向西南太平洋增派舰队航母。
别忘了,已经有三艘“唐太宗”级建成,而且肯定能在几个月内加入战斗序列。
也就是说,再过几个月,中国海军就能增加三艘舰队航母,到时候“秦始皇”号与“魏武帝”号都将修复。也就有五艘舰队航母可供分配。即便美国海军的“企业”号在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