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 (第2/5页)

将话讲完吧。”康熙越急,于成龙就越是害怕的讲不出话。

康熙不再言声,气鼓鼓的坐下,扫视了眼众人,心里不知又在寻思什么。

于成龙一礼,恭敬的继续道:“皇上,姚总督认为,倘若为官者上不能为君王分忧,下不能为百姓解困,那就不配为官,他的确是从心里想为皇上分忧,同时,他也努力的去做了。”

“他是如何做的?”康熙气息稍稍平和了些,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姚启圣能将为官者的位置摆正,总比那些拿着朝廷俸禄,不为民做主的贪官污吏强的多。

此时,于成龙庄重的道:“从闹粮荒开始。姚启圣便将自己的财物足一捐出,为增强战斗力,福建的瞻兵、购马、制械,用银皆由姚启圣出资,光是置办军械物资这一项,大约就捐有八万两白银;

百姓们遇饥荒,姚启圣又捐出大量财产,听说,他连家中的金银器皿,甚至妻妾的首饰都动员她们捐给百姓去换取粮食了。”

康熙惊讶的望着于成龙,半晌眼珠儿都没错开,片刻后,激动的道:“这有什么讲不出口的?这是好事儿啊!为国家捐献银两,在一、二品官员中是非常罕见之事,这是功劳啊,为何没一个人跟朕讲呢?”

于成龙终于松了口气,又继续道:“不是臣不好讲出口,而是皇上未等臣道来,就先急了,臣cha不上话啊,姚启圣为国家早日安定。做出的还不只是这些,在招抚和安置郑氏官兵的事情上,他认为,给俸发饷是最能得人心的,便毫不犹豫的拿出家产,来安置投诚过来的官兵,所用银两也不少。”

康熙颔首道:“朕记得姚启圣在任福建布政使时,为平定三藩叛乱,就曾将家产私财捐出过五万两白银,用于置办军械物资,此次姚启圣再立捐献之功,朕定命吏部和兵部好好的表彰和佳赏姚启圣。”

于成龙却摇摇头,微笑着道:“按照我大清制度,官员捐钱达到五百两,就记录一次,加一级,姚启圣先后为国所捐银两,加在一起,怕是要升个几百级了;

可皇上想必也清楚姚启圣其人,他虽自幼生在富贵之家,却毫无纨绔子弟之恶习,虽家财万贯,却毫无享乐之心,清正廉洁,令人敬佩;

他是金钱如粪土,一心只盼我大清早日统一,如今,他的家财几乎是悉数捐献给了我大清,为了国家安定。为了百姓过上安宁的日子,他毫不吝啬私人财产,他的报国忠心和爱护官兵以及百姓的真情,令人大为感动,投诚的人纷纷慕名而来。”

康熙由衷的赞赏道:“真是难得,姚启圣忠君爱国,为一方安定,宁舍荣华富贵,爱民如子到不顾自家安危,倘若我大清能多几个这样的忠臣良将,统一大业还有何难!”

于成龙频频颔首,作为朝廷官员,能够得到皇上的肯定,哪怕是付出再多,也欣慰的很,他又何尝不是为国尽心尽力,只不过,他没有殷实的家业可以捐赠,但他可以为国献出自己的生命。

“是啊,尤其此次,皇上命姚启圣负责军队粮饷之重任,正是他大病初愈之时,但他仍旧是以国为重。没有休养,就开始多方筹集军需物资。”

康熙顿时蹙眉道:“为此次战役,朕不是有拨银两吗?难道国库支出的军饷没能充分做到钱财充足?”

于成龙摇着头,一声叹息,道:“皇上拨来的银两,是顾了军饷就顾不上百姓,顾了百姓就顾不上军饷,姚启圣身为福建总督,总要想办法解燃眉之急啊。”

康熙仍旧不解的问道:“粮荒之事,为何就没人呈报给朕呢?国家危难,国库即使再不充足。也要以民为先啊,朕又不是昏庸之辈。”

于成龙顿时低下头,支支唔唔的道:“报了也未见来得及啊,地方上的奏本,想要送往京城置御案之上,哪儿那么容易,按程序,不可越级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