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卖苦力的挑夫 (第1/2页)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瓢瓜生意才做了几年,国家就开始实施封山育林的政策。

各大队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兴办林场,加强封山育林工作。

从此,挖瓢瓜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由,需要经过生产队、大队和公社三级审批,只有获得批准后才能在指定的林区从事这种特殊的生产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管控措施日益严格,让人感到压力倍增。

习惯了独立自主的张忠,敏锐地察觉到形势的变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瓢瓜生意。

对于刚过上好日子的张家来说,失去了瓢瓜生意,意味着他们一夜之间又回到了过去那种缺衣少食的困境。

1967年,张忠与发妻已生育了7个小孩,最大的儿子张明也还未成年,在大庸第二中学念书,小女儿还不满一岁,家庭负担不可谓不重。

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让张忠心急如焚,他不断思考着寻找新的副业途径。

就在此时,张家界国营林场生产的松脂油和间伐的木材需要搬运到白鹤评。

张忠看到这个机会,立刻向生产队提出申请,成为了一名运送松脂油和木材的挑夫。

挑运货物的距离20至30公里不等,往返就是40公里和60公里。

早出晚归,一天也就只能挑一回。

这种用血汗换来的收入并不高,除去上交,每天大约能赚5角左右。

放在今天,这太少了。但在当年,每天得5角钱,可以买3斤食盐,一斤食糖,二碗面,相当不错了。这比在队里搞集体生产强太多了。

张忠自从干上了搬运工的活儿,生活节奏就变了。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进张家的小院时,他已匆匆吃过妻子准备的早饭,肩上搭着一条汗巾,手里提着扁担和绳索,踏上了前往林场的路。

路上,他总能遇到几个同样去挑运物资的工友。

大家相互点头致意,彼此间无需多言,那份默契和坚韧,早已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生根发芽。

林场里,松树郁郁葱葱,松脂油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张忠和工友们迅速行动起来,将松脂油装入特制的木桶中,小心翼翼地捆绑在扁担两端。

木材则要根据大小和重量合理分配,确保在长途跋涉中不会滑落或损坏。

每次挑运之前,张忠都会仔细检查绳索和扁担,看看是否牢实,确保安全无虞。

他知道,这不仅关乎自己的安危,更关乎整个家庭的生计。

随着一声低沉的“起”,张忠的肩膀扛起沉甸甸的货物,脚下的山路变得异常艰难。

山路崎岖,时而陡峭,时而泥泞,每一步都需要他付出极大的努力。

汗如雨下,浸湿了衣衫,滴落在脚下的泥土中,仿佛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敬意。

他咬着牙,坚持着,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了家人,为了生活,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一路上,张忠需要穿越险峻的琵琶界、神秘的龙凤庵以及陡峭的换山坡。

他还要途经野鸡铺、香芷溪、戴家湾等地方,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村庄。

这些村落隐藏在山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仿佛是一个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每次经过这些村庄时,村里的孩子们总会好奇地围过来,眼睛闪烁着好奇的光芒,盯着这个陌生的旅人。

有些孩子甚至会兴奋地跟着他跑上一段路,好奇地询问他来自哪里,去往何方。

面对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目光,张忠总是忍不住停下脚步,微笑着向他们打招呼,并从口袋里掏出几颗糖果分给他们。

孩子们接过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