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五 (第1/12页)

好书推荐: 玄舞九变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接手书,读之令人心神畅悦。蘧 (q u) 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

接到你的信,读后令人心情畅快愉悦。蘧伯玉在五十岁时,反省知道自己四十九岁的过失。孔子年近七十岁,尚且想要在剩下的年岁里,学完《周易》,以祈望此生没有重大的过失。圣贤的学问,没有不在起心动念的地方追求究竟圆满的。

近世儒者,唯学词章。正心诚意,置之不讲。虽日读圣贤书,了不知圣贤垂书训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圆之不相入,遑问究及于隐微几希之间哉。

近世的儒家学人只是学习词句文章。对于端正内心、至诚真意却都放在一边不去理会。虽然每天读圣贤书,了然不知圣贤写书教诲世人的用意。他们口中所说,身体所做,与圣贤所说所行,如同明和暗不相融和,方和圆不相契入,在大体上尚且相差天渊,更不用说在隐幽微细之处了。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

佛经当中教人要常行忏悔,期望断尽无明烦惑,圆成佛道。虽然是等觉位的菩萨,如弥勒菩萨尚且在一整天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惑净除究尽,圆证法身。何况在弥勒菩萨之下的人呢?

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不但了无光明,即铜体亦不显现。

而我们博地凡夫身口意都是业力,不生惭愧心,不修忏悔法。虽然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于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譬如大圆宝镜,经无量劫蒙上尘垢。不但没有一点光明,就是铜体也不能显现。

若知即此全体尘垢之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砻,日复一日,积功不已,铜质自露。又复加功,光明渐发。光明虽发,磨砻更切,力极功纯,垢尽明复,照天照地,为世至宝。

如果知道就是这个全体蒙尘染垢的镜子,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用力来擦磨洗涮,日复一日,随着磨洗功夫的积累不停,铜质自然会显露。因此更加地用功擦磨洗涮,光明就渐渐显发出来。光明虽然显发出来,磨治的却更加急切,用力到极点,功夫纯熟,尘垢除尽,宝镜的光明恢复,照天照地,成为了世间的至宝。

须知此光,镜本具足,非从磨得。若非本具,从磨得者,磨砖磨石,亦应发光。又须知此光,镜虽本具,不磨则永无发光之日。

必须知道这个光明,是宝镜本自具足的,不是从擦磨洗涮而得。如果不是本自具足,而是从擦磨洗刷得来的话,那么磨砖块磨石头,也应该发出光明。又必须知道这个光明,宝镜虽然本自具足,但是不擦磨洗刷,就永远没有发光的一天。

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则与佛平等,若不改恶修善,背尘合觉,性具功德,永不能发。以本具佛性之心识,造长劫沉沦之业苦。犹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损伤,可哀也已。

众生的心性,也是如此。虽然与佛平等,如果不改恶修善,背离六尘合于觉性,本性具足的功德,永远不能显发。以本具佛性的心识,造长劫沉沦的业苦。犹如在暗室触到宝物,不但不得受用,反而受到宝物的损伤,实在可怜哀伤啊!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