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四十 (第4/7页)
,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
佛在《观经》中虽然教授了十六种观,而行人修习,应当选择容易的来修行。或作如来眉间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是佛想让人知道修行人往生的前因与后果。这些只要知道就行了,没必要特地作观。
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观想的义理,不可以不知道。观想的实际修行暂且缓一缓。如果理路不清,观境不明,用浮躁的心来修观想,或许会起魔事。即便能使所观的境界朗然现前,如果心里虚妄生起了欣喜的念头,也会因为欣喜而形成障碍,或许会导致前面的功夫退失。所以《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希望你一心持名,这是千稳万当的行持。等到念佛的心纯一之后,清净的境界自然会现前。
四帖疏错讹甚多。光二十年前,先曾约校。去年南京羊皮巷观音庵妙莲和尚要其本去另刻,明年当可出书,祈为请阅。
《四帖疏》(以前版本)中的错误很多。我二十年前,曾经简要校对过这本书。去年,南京羊皮巷观音庵妙莲和尚,要了我校对过的本子去另外刻印,明年可以出书,希望你请来阅读。
随自意三昧,为上中下三根同修之行。念佛人虽不专以彼为主,亦不可不知。知此,则念佛之菩提心更为殊胜。以其知行住坐卧食语,无非自利利他之时也。然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素戒杀做起,则方为真念佛人矣。
随自意三昧,是上中下三种根器的众生都可以修持的行门。念佛人虽然不专门以修行随自意三昧为主,但也不可以不知道。知道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念佛的菩提心就会更殊胜。因为了解了随自意三昧,就知道自己行、住、坐、卧、吃饭、说话等各种时候,全都是自利利他的时候。然而还是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素戒杀做起,才算是真正的念佛人啊。
( 译者按:
【十六观】(术语)观无量寿经正宗分所说。韦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兼欲未来世之众生往生,请佛世尊说其所修之法,故佛说此十六种之观门:一、日想观,正坐西向,谛观落日,使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将没之状,如悬鼓形,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了了,此名日想观。二、水想观,次作水想,见水澄净,亦使明了无分散之意,既作水想已,当作冰想,既见冰已,作琉璃想。此想成已,则见琉璃地内外映彻,是名水想观。三、地想观,四、宝树观,五、八功德水想观,六、总想观,七、华座想观,八、像想观,九、佛真身想观,十、观世音想观,十一、大势至想观,十二、普想观,十三、杂想观,十四、上辈上生观,十五、中辈中生观,十六、下辈下生观。详见观无量寿经。
第十三观,杂想观
(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 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夙愿力故,有意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 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随自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