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回印光法师下册。 (第1/7页)

好书推荐: 精真之马 道門入侵

为了迷背本有清净佛土家乡的人作方向指南,为不认识自己本有佛性的人作明镜宝鉴啊!但因为卷册浩繁,不方便初学之人。潘对凫居士想使初学之人,容易生起信心向往,在彭二林的正录,莲归居士的续录中,大略摘录出那些事迹明显昭着的,二百多条,附加上赞文,并把它命名为《生西金鉴》。希望阅读的人,鉴照古人而心怀景仰,赞叹歌颂而全都奋起,这个用意真是非常深远的啊!

昔子房欲破楚军,遍令军中同唱楚歌,楚军闻之,皆动归思。况当此天灾人祸,相继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加以邪说纵横,魔侣炽盛,邪正莫辨,无所适从之时。一闻极乐世界之劫外风光,本有庄严,能不同赋归欤,以期乐我天真乎哉。

秦末,张子房想要攻破楚军,命令全军将士同唱楚歌,楚军听到之后,全都触动了归乡之思。何况在这天灾人祸,相继而来,国运危急,民不聊生,加上邪说流行,魔友炽盛,邪正不辨,无所适从的时候。一听到极乐世界的劫外风光,本有庄严,能不同归极乐家乡,以期望常住于我本有天真佛性的清净法乐吗?

倘阅者洞鉴夫娑婆极乐之利害,而反复咏叹之,吾知其求生西方之心,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矣。

倘若读者洞察鉴察到娑婆与极乐完全不同的好处和坏处,而反复吟咏赞叹,我知道他求生西方之心,如同决堤的江河,汹涌澎湃而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抵御得了啊!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念佛法门,其来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

念佛法门,它的来由是非常久远的。因为我们的一念心性,好像虚空一样,永远不会改变。虽然本体永恒不变,但功能作用念念随缘而变。不随佛法界的净缘,就会随九法界的染缘。不随三乘的圣缘,就会随六道的凡缘。不随人天的善缘,就会随三途的恶缘。

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其显现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

因为所遇因缘的染净不同,致使众生受报的苦乐境界也截然不同。虽然自性本体没有一点改变,而呈现出的现象和功用早已有着天渊的差别。就好像虚空一样,太阳照耀它就会明朗,乌云密布它就会昏暗。虽然虚空的本体,不会因乌云或者阳光而增减,但是它显现出来的明朗或者昏暗的外相,当然不能同日而语。

如来以是义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因为这种原因,如来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所以说:“假如众生的心,忆佛念佛,现在或者将来,必定能够见到佛,离佛不会遥远。”又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进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说你们心想佛时,这个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陀的相貌。真如心本来可以成佛,真如心本来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也是从心想生。”

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心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了。了解明达这种道理而仍不念佛的人是没有的。

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