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语解下册 (第4/8页)

印刷,因此不流传于世。

然此法宝,必有神物守护。令其久秘复出,得广流通。其因缘具于石印序中。兹拟重刻木板,因息心校阅,俾还世宗本来面目。应季中居士,愿任刻资。遂序其颠末,以告来哲。

然而这个法宝,必定有神物来守护。令这本书长久隐秘而又出世,得以广泛流通。其中的因缘,具体在石印序文中。现在打算重新刊刻木板,因此专心校对阅读,还清世宗写这本书的本来面目。应季中居士,愿意担任刻印的资费。于是写下了其中的本末始终,来告示来学的智人。

夫欲了生死,必须实证。若唯悟而未证,则烦惑尚在,大须努力。倘能兢兢业业,历缘煅炼。则觉照存心,冥符圣智。人我是非之凡情,无由而起。若不加觉照,依旧凡情炽然。功行愈高,情见愈重。由悟入迷,在所难免。

想要了生死,必须实修实证。如果只是开悟而没有实证,那么烦恼惑业还在,还须要大大的努力。倘若能够兢兢业业,经历事缘的锻炼。那么觉照存于心中,冥然符合圣人之智。人我是非的凡情,没有路途生起。如果不加以觉照,依旧凡情炽然。那么功夫行持愈高超,人我情见就愈重。由开悟而再迷惑,在所难免。

如人睡惺不起。久复睡着。古人谓大事已明,如丧考妣。正以烦惑未断,或恐复迷。须知断惑之人,便无凡情。既无凡情,何有生死。

如同一个人睡醒了不起床。久了又会睡着。古人说:大事已明,如丧考妣。正是因为烦惑没有断,恐怕又再迷惑。必须知道真正断惑的人,就不会再有凡夫情见。既然没有凡夫情见,哪里还有生死呢?

大悟之人,其悟纵与佛同,其惑犹未断除。必须念念觉照,庶免凡情用事。藏忍父子,虽则悟处高深。只因我慢过甚,全体埋没于人我情见之中。而犹欲为续佛慧命之第一高人。以致一错永错,而莫之能反。尽其智力,只做得个平侍者之身分。可不哀哉。

大悟的人,他的开悟纵然与佛相同,他的烦惑还没有断除。必须念念觉照,才免得以凡夫情见行事。法藏弘忍师徒父子,虽然所悟境界高深。只因为我慢太厉害,全体埋没在人我情见当中。而还想要成为续佛慧命的第一高人。以致一错永错,而不能返回。尽他一生的智力,只做得个平侍者那样的身分。可不是悲哀吗?

如来深知末世众生,烦惑难断。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令其于临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承侍弥陀,追随海众。从兹圆破无明,彻证自心。直至成佛而后已。

如来深知末世众生,烦惑难以断除。特别开示一个信愿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令我们在临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就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承侍阿弥陀佛,追随清净海众。从此圆破无明惑,彻证自心。直至成佛而后已。

使藏忍知此,当即上品往生,证无生忍。普现色身,广度群迷。又何至妆点文饰,欲得超师越祖之虚名,企其流芳百世。一经明眼人看破,竟落得个邪魔外道之实号,而遗臭万年。呜呼哀哉。

假使法藏弘忍师徒知道这个法门,应当会上品往生,证无生法忍。普现色身,广度群迷。又何至于妆点文辞修饰,想要得到超越祖师的虚名,企图流芳百世。一经明眼人看破,竟然落得个邪魔外道的实号,而遗臭万年。实在悲哀啊!

【注:】

【法藏】(1573 ~1635 )明代临济宗僧。梁溪(位于江苏无锡)人,俗姓苏。号汉月,字于密。十五岁出家,长好禅旨,读高峰语录有疑,潜心参究,历十余年。一日,闻折竹声大悟。天启四年(1624 ),至金粟寺参诣密云圆悟,蒙其印可付法。开法于苏州虞山中之三峰清凉禅寺(三峰禅院),世称三峰藏公。其后,历住北禅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