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回印光法师文下册 (第1/8页)

好书推荐: 精真之马 道門入侵

儒学以诚明为根本,诚就是明德,明就是明明德的前一个“ 明” 字。实际上,诚明就是明明德。明德是我们心中本有的真知(即固有的良知、真心、真如自性),由于人有私欲这个东西,于是被禁锢遮蔽而不能显现,如黑云遮蔽太阳,就丝毫看不见阳光了。

欲明其明德,必须主敬存诚,克己复礼,则人欲之物,自无容身之地,而本有真知,全体显露,如浮云去而天日昭彰矣。

想要彰明我们的明德(即真知、固有的良知、真心、真如自性),必须要恪守诚敬之道,约束自己,言行合礼,那么私欲这个东西,自然没有容身之地,而本有的真知(即固有的良知、真心、真如自性、明德),就全体显露,如同浮云飘去而太阳朗照啊!

真知既显,则主权得而使者听命,故意之所念,心之所思,皆归于真诚无妄,中正不偏矣。此孔子上承二帝三王修己治人之大经大法,撮要述此,以作天下后世希圣希贤之洪范焉。

真知(即固有的良知、真心、真如自性)既然彰显,那么主权得到,而使从者听命。所以意中的念头,心中的想法,全都归于真诚无妄,中正不偏了。这是孔子上承尧舜二帝、夏商周三朝君王,修养自身,治理国家的大经大法,简要称为诚明来在此叙述,以作天下后世仰慕效法圣贤的洪范。

若与佛法互证对释,则诚也,明德也,乃本觉性德也。明也,明明德也,乃始觉修德也。物,即妄想执着。格物,即离妄想执着。离妄想执着,则得如来智慧,格人欲之物,自能彻底显现吾心固有之良知与真知也。

如果与佛法互相对照解释,那么“ 诚” 、“ 明德” ,就是本觉性德。“ 明” 、“ 明明德” ,就是始觉修德。物:就是妄想执着。格物:就是离开妄想执着。离开妄想执着,就得到如来的智慧,那么格除人的私欲之物,就自然能够彻底显现我们心中本有的良知与真知。

故曰其发挥浅深虽有不同,其理体工夫固无二致也。是以古今聪明睿智之人,多皆学佛,因得佛之心法,而儒先圣人之心法,方得悉其底里。

所以说,二教发挥的浅深虽有不同,而理体与工夫却实在没有两样。所以古今聪明睿智之人,大多学佛,因为得到佛教心法,而儒家圣人的心法,方才得以完全明白源底。

以儒者多主于事相,而不致力于悟明心性,若不得佛法为之先导,则自己之心,尚非所知,况圣人之心法乎。

因为儒生大多致力在事相上,而不致力于悟明心性,如果不用佛法给他作先导,那么自己的心,尚且不是他所能知道的,何况是圣人的心法呢?

以故泥迹之儒,多辟佛教,以不知佛法虽为出世间法,亦复具足世间一切善法。举凡伦常修齐之道,固已极力宏阐,毫善弗遗,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随己职分,各尽其义,固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

所以拘泥于行迹的儒生,大多辟驳佛教,因为他不知道,佛法虽然是出世间法,也具足了世间一切善法。凡是一切伦理纲常,修身齐家之道,固然已经极力宏扬阐明,一丝毫善没有遗漏,遇到为人父母者说“慈”的道理,遇到为人子女者说“孝”的道理,哥哥友爱,弟弟恭敬,夫倡妇随,随自己的职位本分,各尽其责,固然与世间圣人所说的没有差异。

然世间圣人,只教人尽义尽分,佛则详示其尽与不尽之善恶果报。尽义尽分,只能教于上智,不能普摄下愚。

然而世间圣人,只教人要尽道义,尽本分,佛则详细开示尽与不尽的善恶果报。尽道义,尽本分,只能教导上智之人,不能普遍摄受下愚之人。

若知尽与不尽之善恶果报,纵属下愚,亦必歆善报而惧恶果,虽不欲尽义尽分,亦必勉力尽义尽分矣。

如果知道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