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印光法师下册。 (第4/9页)
圆满菩提而后已。
因为圣者的自力具足,又依仗佛力,所以他的证入,是最直捷的,所以华藏海众菩萨,同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夫则凭仗佛陀慈力,带业往生,立刻就超凡入圣,证得不退转位。从此渐渐修习,必至圆满菩提而后已。
此经中品戒善世福,下品作众恶业,及五逆十恶,将堕地狱,由称佛名,遂得往生也。如是力用,最为洪深。
这部经,中品往生,要修五戒十善的世间福业;下品往生,造作众多恶业,甚至五逆十恶,将要堕入地狱,由于称佛名号,也得以往生极乐。如此的力量大用,最为洪深。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之十六观。
这是由于阿阇世王,乘大愿之轮,示现为造作恶业逆罪之徒,囚父禁母,而作为这部经发起的因缘。他的母亲厌离娑婆浊世,愿生极乐净土。并为未来的众生,询求往生的办法。世尊于是为她宣说这个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的种种庄严。以及正报的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每一品往生行人之因果条件的十六观门。
于第八像观之首,发明宗要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在第八像观的开头,阐发显明宗旨要义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须知法身入想,理实甚深。心作心是,事本平常,平常非常,甚深非深。能圆悟者,方名达人。
必须知道,法身入于众生的心想中,这个义理实在很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事本平常,平常非常,甚深非深。能够圆悟的人,方才名为通达智人。
于第十三观,特为劣机众生,开方便门,令观丈六八尺之相。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由称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
在第十三观中,特别为根机陋劣的众生,开方便门,令众生观想丈六八尺的佛相。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的众生,直接称佛名号。由于称名的缘故,即得往生。因此要知道,外相有大有小,佛本来是一个。不能作观想,称念佛号就获得利益。在此处认真思惟的话,就知道持名念佛这一方法,是最为第一的方法。末世修行人,想要在这一生,一定能往生的话,能不珍惜这个持名念佛的修行法门吗?
溯自经传此方,智者,善导,清凉,灵芝,各为着疏,后唯智者一疏独传,余三皆佚。清光绪间,杨仁山居士,由东瀛请来此经善导疏,无量寿经慧远疏,往生论昙鸾注。皆久佚之法宝,俱为刻行。
自从《观无量寿佛经》流传到东土,智者大师,善导大师,清凉国师,灵芝律师,都各为这部经着疏,后来仅有智者大师的注疏流传下来,其余的三部注疏全都佚失了。清朝光绪年间,杨仁山居士,由日本请来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慧远大师的《无量寿经义疏》,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都是佚失很久的法宝,全都加以刻印流通。
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释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及其趣入,不言谛观,而谛观自然了了矣。可谓契理契机,善说法要。
善导大师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