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第28集《妙法莲华经》 (第3/8页)

人的身分表示:此是真如,汝应知;此是真如,我已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宗教跟哲学最大的差别:哲学家会讲出一个道理,但这个道理怎么做、能不能做得到、有没有可行性,没人知道。但是佛陀讲一个道理,一定是可修性、可证性,一定是可以证的。佛陀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佛陀自己是过来人,举果德来劝信。

丑二、举因劝信

第二个,举佛陀因地所发的愿来劝信。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

佛陀又换一个角度来劝信,说,你们要知道,舍利弗!我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我可是有发愿。发什么愿呢?欲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像我一样,成就一样的功德,平等不二。现在正如我过去所发的愿,“今者已满足”,这个愿已经满了。为什么呢?我“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提出一个疑问说:其实很多人还没有成佛道,佛陀为什么说满愿呢?这个地方是约佛陀这一期的教化。就是说,佛陀他这一期教化,从他老人家三十成道到最后八十岁入灭之前,根熟的众生应该度的都已经度了,没有度的也种下得度因缘。所以从这一期教化来说,其实佛陀已经是“今者已满足”,他的愿满足了。就是佛陀在他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中已经满愿。就是说,众生善根不成熟,这不能怪佛陀,佛陀能够做的就是这样子。这就是从因地的愿来说,佛陀的确发这个愿。

以上是以果地跟因地来劝信:一念心性是众生本具,应该安住。

子四、举五浊 分四

丑一、总标五浊障大

若我遇众生 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 迷惑不受教

前面我们看佛陀为实施权,佛陀是针对众生的根机来论断为实施权。那么这个地方佛陀约大环境。整个大环境,也是佛陀施设方便的一个考量。就是说,今天我在五浊恶世遇到了这些众生,假设我一开始就开权显实,说,诸位,你们不要追求人天果报,也不要追求出世涅盘,我告诉你们直接成佛之道,安住一念心性,尽教以成佛之道。那么这样子有什么问题?两个问题:

第一,“无智者错乱”。善根不成熟人,他会错认消息。他说,哦,一念心性超越因缘所生法,好!那这样子就执理废事,就“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他否定了因果。那这样子就糟糕了,还不如回到权法更好。这是第一个问题:他会产生一种错乱。

,!

第二个,“迷惑不受教”。前面是执理废事,这以下就相反,执事昧理。他有所得心很重,你不满足他的需求,你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他可能就怀疑、诽谤,他不受这个教化。

丑二、别明五浊障大

也就是说,佛陀在五浊恶世当中,他遇到的众生的问题更复杂,所以我们看丑二的“别明五浊障大”。

我知此众生 未曾修善本

坚着于五欲 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 坠堕三恶道

轮回六趣中 备受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 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 不闻佛名字

亦不闻正法 如是人难度

这个地方,佛陀就以一个晚年的佛陀,回忆他当初刚成道时的佛陀在说法之前遇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佛陀就为舍利弗讲清楚当时是什么环境。我们看看佛陀刚出道的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