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39集《妙法莲华经》 (第3/8页)
了有(就是常见)、无(就是断见),而成就了偏空的涅盘。
也就是说,这些阿罗汉们虽然没有开悟,但是他们也是您老人家一手带出来的,但是如今在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声闻人在阿含时是没有任何疑惑的,那叫一个充满自信,他认为他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大事已办了。基本上,所有的声闻人在听完《阿含经》以后,只做一件事情,就是随时准备死亡的到来,然后以大欢喜心入涅盘。他说,我终于能够放下这个臭皮囊了!但是,他在没有死亡之前经历了方等时。佛陀找出那些大菩萨显现广大的功德来刺激阿罗汉:你看,你们阿罗汉成就了涅盘,我也成就了涅盘,你看看我们大乘的涅盘是怎么回事!所以方等时阿罗汉们实在是充满了挫折感。“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他想说,“我等同入法性”,怎么此涅盘跟彼涅盘的差距这么大?所以阿罗汉在方等时生疑,因为他接触了大乘的功德,他怀疑佛陀有偏心。
到了般若会上,佛陀说,你们看看这些功德是怎么来的?佛陀要这些大菩萨们广修六度法门给声闻人看,就是我们因地是怎么走过来的。当你们在山上修无常、无我的时候,我们菩萨可没闲着,我们到处广度众生,接受众生的考验,我们一路就是这样颠颠簸簸走过来的。所以阿罗汉们从疑而生悔:这不是佛陀的错,是我们当初没有选对路子,我们当初选择了小乘。所以这个时候,是到了方等、到般若,既疑又悔。
到了〈方便品〉,他们这些人因为法执太重,都没有真正了解。所以,善哉,世尊!伟大的具足大智慧、大慈悲的佛陀,唯愿您老人家慈悲为四众弟子们说其因缘,再详细地说明,当我们选择了声闻乘以后,我们怎么样去对接到菩萨乘,来远离疑悔。
我们做一个说明。的确,这个疑悔是正常的,因为声闻法跟菩萨法两个修学不一样。声闻法的重点在出离心。所以你看声闻戒,你打开比丘、比丘尼戒,它的思想就告诉你,你要修持声闻戒,就是少事、少业、少方便住。简单地说就是你少管闲事,把自己顾好就好,顾好你的身口意,其他跟你都没有关系。这是声闻戒。所以它的核心思想修无常、无我,消灭我执。
,!
菩萨法不一样,菩萨法是安住菩提心。诸位受了菩萨戒,你们知道,菩萨是要多事、多业、多方便住,你要为诸众生不请友,主动积极地关怀众生。当然菩萨戒里面,在《瑜伽菩萨戒》有说到一个观念,就是说,初心菩萨要共声闻学,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受了菩萨戒不知道。就是说,你虽然初发心发了菩提心,你在出离道这一块要共声闻学,也就是说,你还是要修四念处的。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声闻人求出离道,菩萨修菩萨道。在《法华经》之前,这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认为这三条路是没有重叠的。就是,你想清楚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你选择声闻,你一辈子就声闻了。你不要想说什么“会三归一”,在《法华经》之前没有这种观念。就是三乘法门在出离道的时候是一样的,但是出离以后,声闻缘觉入涅盘,菩萨继续走,直趋佛道。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合理。“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没有所谓的对接的问题。所以佛陀在法华会前没有说强调会归一念心性。
当然,你要会归一念心性,三乘法门都是如梦如幻,都是开显自性的功德,所以它可以对接。但是你要向外求法的时候,那三乘是各有各的道路,各有各的因缘果报。
所以声闻人经过了阿含、方等、般若以后,他们心中已经开始不安定了:我到底是继续入我的偏空涅盘,永久地休息,还是我可以转换跑道,回小向大,还来得及?他们心中的确是有很多的疑惑的,这个地方是必须佛陀要解开的,因为当初这些人也是您老人家亲自带出来的。所以舍利弗尊者就很诚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