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第40集《妙法莲华经》 (第4/8页)

诸位!我们后面会说到,五浊障大不障小,这个后面下一堂课会说。就是说,五浊的火对小乘的善根而言,他不怕,因为小乘强调出离。其实净土宗也不怕五浊恶世,越是五浊恶世修净土的人越多,因为它是出离。五浊恶世障碍的是菩萨道。因为在五浊恶世的时候人人自危,人会变得比较自私,所以五浊恶世第一个伤害的是大乘的善根,就是菩提心发不起来。因为你的灾难也很多,我的灾难也很多,我自顾不暇。

这些三乘的诸子虽然过去生跟释迦牟尼佛学过《法华经》,但是经历五浊恶世以后,这些善根已经伤害到非常薄弱了。所以,你用一佛乘的功德给他,他可能不相信甚至于谤法,反而堕落。所以你说用神通力、用智慧力,用布把他包出去,这件事行不通。

有两个理由行不通:第一个,他烦恼太重。他老是想要追求三界的快乐,你把他包起来的过程中他就掉下去了。第二个,他对你的功德力没有兴趣,因为他大乘善根已经退失了,退转了。所以他变成一种怎么样?从大乘的角度来说,他已经是根钝遮重。所以,你这个时候用大乘的《华严经》法门,对他来说已经没办法相应了,因为法大机小。

所以,这个地方用功德来引导他。用佛陀的神通力、功德力、智慧力,不行。这是第一个,劝门拟宜不得。佛陀不是真的要做,佛陀是心中有这么一个想法,叫拟。

卯二、诫门拟宜不得

看经文。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前面佛陀是用大乘的功德来引导他们,说,你们好好修学,有无量的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十力,这么多功德你们可以成就、享用。但他们没有兴趣,他们宁可追求五欲的快乐,因为法大机小。

大乘的劝门不行就用诫门,用对治法门。我们大乘也有对治法门。你有烦恼,那没事,我用大乘的对治法门。

佛陀说,用引导的、鼓励的方式不行,那就讲怖畏之事。佛陀讲这个三界的过失,说你这个房子已经燃烧,你现在这个果报不是一个好的果报了,是一个五浊恶世了,虽然有快乐,但是它也有火,你不能老是看到快乐而不看到火。这个火会破坏你的快乐,会障碍你的善根,所以应该怎么办呢?“宜时疾出”,马上就要断除烦恼。

大乘的对治法门不是要改变环境,它的重点就是“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就当下把烦恼给调下来。他不是说离开三界火宅,他是“宜时”,就是当下就要把烦恼给停下来。思惟烦恼的过失,用一佛乘的止观,当下调伏烦恼,那你就能够不会为火所烧。

所以,作是想法以后,就把这样的一种一佛乘的大乘调伏法门告诉诸子,你们赶快出离心中的妄想。所以大乘佛法并没有改变外境,是改变自己的妄想。

“父虽怜愍,善言诱喻。”佛陀用种种的方式,说你要走出你的妄想,不要老是跟着妄想走。但是,“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这个法太细,众生的心太粗,还是一样追求如梦如幻的快乐,不肯接受大乘的对治法门,而且对于这个三界的火也是一样,不惊不畏,了无出离之心。

更可怕的是,这当中,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我们先说明“何者为舍”。

众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么方式来追求?他就是用五蕴,身、受、心、法,尤其是感受跟想象。我们凡夫追求快乐是直觉式的。你要让我追求这个东西,第一个,在我的生命经验你要给我快乐。他为什么喜欢追求美好的名声?他就是曾经在别人赞美当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