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第110集《妙法莲华经》 (第2/8页)

说有就有。但是正常情况,要说法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现身。应化身他能够现出一个色身,而且是怎么样?陪我们成长。应化身的好处就是怎么样?他跟我们生长在同一个时代。两千五百多年也不久,至少他是一个人类,是跟我们有同样的思想、同样的色身。所以你要学习智慧,你一定要跟应化身学习,因为佛陀的法身我们没办法接触。你看《华严经》,佛陀现法报二身,你不要说凡夫,阿罗汉都是“有眼不见卢舍身,有耳不闻圆顿教”,所以法身对我们来说境界太高。所以,学习智慧,那就是跟迹门的佛,就是跟应化身佛来学习。

但是,你要了解佛陀的功德,你就不能看迹门了,因为你看迹门的佛陀跟我们差不多。佛陀也是出生,也娶妻生子,出家,成道,最后结束。甚至于你看在僧团当中,戒律里面,应化身的佛陀丈六比丘相,两个比丘僧团吵架,佛陀去劝架,这两个僧团不听佛陀的劝诫,佛陀默然离开。所以,你要从应化身了解佛陀的功德,那就太浅了。所以我们要对佛陀修皈依,那不能修应化身。比方说,你对阿弥陀佛的了解,只了解迹门,哦,阿弥陀佛在十万亿佛土以外,那你怎么感应道交呢?但是,你如果相信“深信诸佛皆充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你了解本门的阿弥陀佛,那就不一样了。你往生的时候不一定脸部要朝西方,法身是无所不在的,哪有什么方向?

所以诸位!学习智慧跟迹门的佛学,跟八相成道、曾经在我们的时空出现、陪着我们成长、他讲的话我们听得懂的应化身学习。修皈依那就不一样了,要感应道交,你要了解佛陀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你才能够看到佛陀的全貌。那个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示现的八相成道,只是佛陀功德的一小小小小部分而已,那是无量的虚空一个小灰尘而已,佛陀功德没那么简单的。

好,我们现在开始深入了解佛陀的功德,有助于我们修皈依。

看第二段,看“经文要义”。经文要义里面分两段,先看第一段。

二、经文要义

本经“迹门”已说开权显实之教法,以为一佛乘之因;今当说“本门”开近显远之妙用,以成一佛乘之果。此中本品略有二义:

(一)上品佛示“四安乐行”,一一行中皆依“一念心性”中,观空不着空,涉有不滞有。今品特举法身菩萨“从地涌出”故不着空,“住在空中”故不滞有。普令见闻者,效法修学,顺从中道实相。

我们看经文要义。本经前面的十四品的迹门,主要是开权显实,讲到佛陀中道的智慧。这个是我们成佛的正因,这个理观是正因。那么这个地方讲到本门,就是佛陀在久远劫来,佛陀最初成就的法身,最初的第一个法身,见道位出现的时候,就是本门。

所以,“开近显远”。这个近就是我们所了解的,跟我们最接近的,就是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出生的八相成道的应身佛。从近的应身佛,我们开始去了解久远的佛陀的法报二身。

这个地方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 <安乐行品>讲到这个“一一行中”,都是以理观带动事修,带动身口意跟誓愿的事修。所以它是怎么样?“观空不着空,涉有不滞有”,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它因地是中道,所以你成就果地的时候当然也是真空妙有的中道。所以为什么从地涌出?那表示他是妙有。从地涌出以后他住在哪里?住在空中,他又是不着有。所以他是妙有又真空,他从地涌出是妙有,涌出以后在真空住,那就是真空。所以它这个因果能够表示因果相随顺,因地是真空妙有,果地也是真空妙有,它有这个因果的呼应。这第一个意思。

我们看第二个意思。

(二)佛藉诸大菩萨,“从地涌出”之因缘,以为“本门”开近显远之发起。以彰显“迹”现伽耶成道,“本”已久垂应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