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第87集《妙法莲华经》 (第2/8页)

的因缘观回归到一心真如,就是先找到你的宝珠,摩尼宝珠。就是说,无量劫来,从因缘的角度我们是非常弱势的,因为我们大部分都在颠倒当中,只有少数的时间在修学,所以你不能从因缘的修学来跟它对抗,你弄不过它的。那怎么办呢?很简单,把你的强项拿出来,把你的摩尼宝珠拿出来,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说,我们烦恼再重、业障再深,这个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是因缘所生法。我们要回到生命的原始点,就是清净心、菩提愿,就是所谓的称性起修。这很重要!称性,不能称因缘。

就是说,我们修行的第一点,要告诉自己:我本来没有烦恼,我本来没有业障。你要从这个地方产生信解,你才好修行。就是说,因地心影响你的果地觉。你的因地错了,你整个格局都错了。你必须要找到跟诸佛菩萨同一个因地,你才有可能变成诸佛菩萨的结果。就像《楞严经》说的,你不能拿沙去煮饭,你这个沙煮了半天,你是热沙。就是你不能陷入一种烦恼业力的纠结当中。所以,称性起修,就是你要相信你自己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拜忏的时候,欸,本来没有业障。那这个因缘呢?因缘变成怎么样?变成假观。就是天台智者大师说的一心三观。

,!

就是说,我们站在一念心性本来即空——清净心的角度,来面对因缘,那么这个因缘变成怎么样?是你心中因缘所现的十法界十如是的假相。所以,你站在真如的角度来面对烦恼,它变成如幻如化的一个假相;你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来面对业障,它也是一个如幻如化的假相。所以问题就不是断,而是改变,我只要改变我的内心的活动。它本来就是诸法因缘生,它当然会诸法因缘灭,你不用在过程中去跟它纠结。所以,这个观念改变以后,你的修行的格局就不一样了。你是站在一种清净心、菩提愿的格局,来面对你过去的无量的因缘,那你这个时候修行是主动了,化被动为主动了。

所以佛陀花了半部的《法华经》来讲这个观念。就是说,因缘的——三乘的修法,是可以修的,但是你不能安住在因缘。它可以当作你在修行当中的一种调伏的过程,但是它不能当作你的因地,当因地你就完蛋了。所以,我们几乎花了一半的时间,来解释为什么你要回归到你的本来面目才开始修行。因为因缘法不能当因地,因为它是生灭的。你的本质是生灭,你修了半天,你就永远是弟子心不安,弟子业障深重。因为你一开始就走错了。

所以我们在整个前面八品的三周说法当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摩尼宝珠的观念——摩尼宝珠不是要放在你内心的深处,你要把它拿出来跟你的因缘互动。就是实法。

接下来的五品,佛陀就要我们落实到身口意了,怎么样称性起修,怎么样从一佛乘的思考来开展你的菩萨道。前面只是一个理论的论述,这以下从事修来慢慢培养这种观念,从事修。这以下佛陀从流通分的五品来解释。

我们看附表第二十六,<法师品>,这是流通分的第一品。这个地方有两段。

一、解释品目

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四则是自行,解说一种是化他。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种通经,皆得称师。法师之称,虽通佛世及佛灭后之弟子,但以佛灭后,受持宏通妙法者难,故本品多以佛灭后受持宏通之人,名为法师。

这一品讲到<法师品>,它的法师指的是五种修行的法门,都可以称为法师。

第一个法门,受持。这个是整个修行的基本功,叫做受持。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受,他说这个受是一种信,信力,一种信仰的力量。当然,大乘佛法的信一定是包括解,它不可能完全只是信,而是一种信解的力量。这个持,是一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