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第62集《妙法莲华经》 (第4/7页)
。喔,目犍连说,知道了。走着走着,他又遇到另外一个天人。他说你身相这么光明、庄严,你是因何因缘生天呢?他跟目犍连尊者说,我过去生做人的时候,我就信守不妄语。我上辈子是做生意的,我不管赚钱不赚钱,我就是如实宣说,就讲真实语。所以我在因地的时候就修不妄语而生天。目犍连尊者就疑惑了,从天上飞到人世间,就顶礼佛足而白告这件事情。他就请问佛陀,佛陀您老人家不是说生天要具足修五戒十善吗?为什么这两个天人只修一个善法就能够生天?佛陀说,因为他修这个善法的时候,他发愿,这个地方不同。
我们一般在修善的时候只有信心:我相信这个善法是一种功德相。但是当你产生一种坚持,就是说,“我不发脾气”跟“我一定不发脾气”,那是不同概念的。诸位!他从信仰产生的胜解,产生发愿,他不是用信解来修善,他是用愿力来修善,所以这个力道就不同了。
同样一个善法,你给很多人持,其中一人可能只是得到人的快乐;但是如果另一个人是有强烈的愿望的人,他在持这个善法的时候多了一个坚持,这一个善法就可以让他生天。所以你说法门是不是圆满的?当然,如果说你今天拿这个不瞋给菩萨来持,那就不是生天的问题了,那叫一个菩萨的功德庄严,他未来的依报国土,那个宫殿、楼阁,正报妙、依报妙。
同样一个法门,为什么不同人修学产生不同的效果呢?因为佛法本来就是有欢喜、生善、破恶、入理。一般人可能在佛法当中得欢喜益,靠信解。但是有些人修一个法的时候,他能够产生信心,信进念定慧,产生善根力。有些人在修法的时候,他不但不发脾气,他还可以调伏瞋心,那更厉害。这个法门操作能够调伏烦恼,能够破恶,甚至于在修无瞋的时候他还会知道:我内心就是本来清净,没有什么发不发脾气的问题,随顺真如而修无瞋。请你告诉我,不妄语跟无瞋,到底它的定位是人乘呢?是天乘呢?是声闻乘呢?是菩萨乘呢?没办法定位!就是,同一个法雨滋润不同的众生,各自生长,众生各取所需罢了。
子二、合差而无差
前面讲根机,这以下讲无差,最后的会归处是无差。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我们前面讲到佛法的差别相,是就短期的目标,因为你的根机而达到你要的结果,是讲事修。这以下是会归到究竟的目标。
其实佛法的目标究竟来说是“一相一味”。一味是约因地的教行,就是,它是中道实相的,空假中三观中道实相的智慧。一相是约果地的果证来说的。什么叫一相呢?就是下面说的“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我们先解释一相。佛法的修学,其实究竟的目的是达到解脱相,解脱相就是远离生死的业力而得解脱,解脱德。离相是指般若德,就是离一切烦恼的系缚。灭相是灭除我们的业报身,得到法身。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就是达到中道的智慧。所以佛法的究竟处是一相一味,是这个概念。这以上简说。
这以下广说。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这以下广说为什么差而无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其有众生”,这个众生当然是五乘众生,三草二木,能够听闻如来的教法,去受持或者读诵乃至于“如说修行”,他所得到的功德,其实他自己是不觉知的。我们前面说过,我们所觉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