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第115集《妙法莲华经》 (第3/8页)

大家的未来是有好处的。为什么有好处呢?下一段说明。

寅二、释须唱灭意 分二:卯一、不灭有损;卯二、唱灭有益;

我们看寅二,释须唱灭意。分两段。

卯一、不灭有损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那么,佛陀为什么“示现灭度”呢?

他解释一个道理说,假设佛陀的应化身久住世间,按照《大毘婆沙论》的说法,今生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示现的释迦牟尼佛,他的正常寿命是一百二十岁,按照因缘法是一百二十岁,但是他八十岁入灭。也就是说,佛陀提前四十年入灭,没有在正常的因缘里面入灭。正常是一百二十岁,但他提前四十岁入灭,那么为什么佛陀这样做呢?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佛陀出现当然有当机众,当机众是谁呢?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两种善根,有皈依的善根,有出世的善根,这是真正招感佛陀出世的当机众。但是有些随缘众,他可能只有具足皈依,但是没有出世的善根。这随缘众,他也有幸生长在佛陀的时代。这些人,这种善根福德比较浅薄的人,如果看到佛陀长久住世,就产生两种过失:

第一个,他就不种善根,贫穷下贱。他一想,佛陀的寿命比我还久,所以在有生之年我都会看到佛陀。这个时候怎么样呢?心生轻慢。他就不能珍惜跟佛陀学佛的因缘了,所以慢慢慢慢时间长了以后,就松散懈怠,就不再栽培善根了。那么不再栽培善根,也不再修福了,所以来生就招感贫穷下贱的果报。所以,佛陀的住世对他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使令他堕落。这第一个。

第二个,“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前面讲到懈怠,这以下更严重,就是有些人,他看到佛陀长久住世,他有恃无恐。他心想,反正佛陀经常存在,佛陀可以随时摄受于我。然后呢?然后就放纵自己内心的欲望,就开始落入于自己的我见、常见的妄想当中,他有恃无恐。佛陀看到这种情况,发觉众生如果见到如来常住不灭,长久在世,就会产生憍(憍就是轻慢),恣(就是放逸),而对佛法的修学产生厌倦、懈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那么,佛陀的住世对他就有害无益。

所以,佛陀的出世是这样,重点不在时间,重点是,佛陀他的判断就是,他度化的因缘是不是已经穷尽了。所以你看,佛陀灭度,只有一个理由会灭度,就是“其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悉已作得度因缘”。佛陀在观察众生因缘当中,他觉得当机众,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尊者,正式招感他出世的这些众生都已经度化了,剩下的人也成就未来得度的因缘,所以佛陀选择入灭,因为住世无益。所以佛陀弘法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利生。他发觉他再住世的时候,对众生有害无益,让众生产生轻慢,让众生产生了放逸,那么佛陀选择入灭。是这么一个情况,就是不灭有损。

卯二、唱灭有益

我们看卯二。不但是不灭有损,佛陀入灭其实是有利益的。不但是减少过失,还有利益。我们看佛陀入灭,提前入灭有什么好处。

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因此,如来以善巧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那么佛陀以灭度来使令……这个地方说比丘,其实是泛指整个四众弟子,就是说,佛陀以入灭来昭告四众弟子:佛陀能够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