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第108集《妙法莲华经》 (第2/8页)

个好处:第一个,常行忍辱。就是着忍辱衣,你多了一件忍辱的衣服来保护你。第二个,入慈悲室,有一个慈悲的房子。第三个,坐法空座,也有座位。所以,整个四安乐行的修学,最后的会归处就是三种功德法,就是慈悲、智慧、忍辱。其实,四安乐行最后的会归处就是弘经三轨。这个是讲到它果地的行成功德。

再看它的因地修学。

后末世时 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 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诸方便 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

这个地方是讲到因地的修学。这个地方因地的修学特别指的是誓愿安乐行。在末法时代,你能够如法地受持《法华经》,不管你是出家、在家,或者是凡夫众生,你应该生起慈悲的愿力。就是你能够如法修习一心三观,又能够修习四安乐行,你是非常幸运的。

那你这么幸运,你应该怎么样来发愿呢?你应该发愿:

“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你看到很多的佛弟子他还在事修,只是每天追求一些小小的果报,那么这样子的结果就是生命当中的重大损失。因为这样只能够得到一种枝末的片段的功德,那个修行叫做事倍功半。就是你只能靠法力的摄受,而你放弃你心中的摩尼宝珠,这是非常可惜的。你一个贫穷人,你就知道打工,你也不知道回家,这个就很可惜了。

那怎么办呢?你要发愿说,如果我成就佛道,我一定要怎么办呢?“以诸方便”,我先用三乘的权法让众生破障,然后再说《法华经》,使令他安住在一心真如当中。你要有这个愿力。你自己依止《法华经》成就,你也希望以后,你能够把这个法门相续地传下去。

所以这个四安乐行,其实四安乐行是对凡夫众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护。所以,你讲到四安乐行的时候,整个《法华经》的修学就是在迹门的因地修完了。就是第一个,智慧的观照,受持、读、诵、书写、为人演说,第一个助行;第二个助行,就四安乐行。

你修这么多,怎么知道你到底有没有进步呢?因为《法华经》的特色是因果同时的,它直接从心地观照进去,所以你内心一定会产生变化的。三个指标:第一个,你的智慧有没有增长;第二个,你的慈悲心有没有增长。这两个可能不容易看清楚,第三个比较容易看。第三个,你的忍辱力有没有增长,这是最明显的。

就是我没学《法华经》之前,外在的因缘一刺激我会马上反应。因为你的心随时注意外境,所以你的心会变成很容易受到干扰刺激。而一个内观的人,他慢慢慢慢地离相以后,尽管他也会受到干扰,但是它的势力降低很多了。所以,“坐法空座,入慈悲室,着忍辱衣”,这个“衣服”是最容易看清楚的。这个忍辱就是,你修行的一心三观有没有进步,这个忍辱是关键。就是整个因地的修学,佛陀会归到三法——慈悲、智慧、忍辱。这是作一个总结。

壬二、颂叹经 分二:癸一、总颂两喻;癸二、总颂两合

我们看壬二。前面是讲法门,这以下讲赞叹,重颂赞叹经法。

癸一、总颂两喻

癸一的“总颂两喻”,就是与珠喻跟不与珠喻。我们先看两个譬喻。

譬如强力 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 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 及诸田宅 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 种种珍宝 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 能为难事 王解髻中 明珠赐之

这是对前面的譬喻作一个重颂。说有一个大威德力的转轮圣王出世,统领兵将去打仗,结果把这个盗贼消灭以后,“赏赐诸物”。赏什么东西呢?赏这个“象马车乘,严身之具”,“田宅、聚落、城邑”,还有珍贵的衣服以及种种的七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