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14集《妙法莲华经》 (第2/10页)

作用。

但是有一个地方例外,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例外。临命终的时候,你不能用禅定的方式来收摄身心,没办法了。因为临命终你不可能息诸缘务,也不可能闲居静处,你不可能创造一个安稳的环境。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临命终都是在一种躁动的环境。所以,你没有习惯用空观,到临命终的时候你出现很多的妄想。你这一生的经历,从小到大,所有经历的事情一一出现,这些经历你要注意,那是你自己亲身走过的经历,你一定会百感交集,因为是你自己走过的。你看到别人可能还没有感觉,但对你自己从小走过的境,你一定会触景生情。如果你没有空观的智慧,那你就“仁者心动”,你的心就躁动不安了,这个佛号就念不起来了。

所以,临命终的时候,空性智慧的寂静就很重要了。就是说,它速度快,它能够用很快的时间让你跟妄想松脱。那禅定是通过专注、相续,它是调伏妄想,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然这个也很重要,这是平常的功夫。但是临终的时候,你重点已经不是调伏它了,而是叫做“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觉照什么呢?就是觉照空性。你的心跟空性一相应,妄想就脱落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所以,这两个收摄身心,你都要学。一个是平常对佛号的专注相续,一个是临命终的时候用得到。你的一句佛号现前的时候,你的空性的智慧也要现前,来保护你的佛号,来扫除一切的障碍。这个就是由空性智慧创造的寂静。当然这两个都是为后面的智慧做一个基础。

癸六、问慧

前面的禅定是收摄身心,这个智慧就是正确的观察。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这个“智慧”分成两段:一个是自利的智慧,一个是化他的智慧。

我们看自利。菩萨自己是怎么样去学习智慧呢?这个菩萨“智深志固”,智深就是智慧了。他有空正见,还有菩提心。这两个基础之下,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个,“能问诸佛”,他能够请佛说法,好乐听闻佛法;第二个,“闻悉受持”,他听闻佛法,能够信解受持。这是第一个,是他自己自受用,能够听闻,然后受持。

我们看化他的智慧。“又见佛子,定慧具足。”这个佛子,他本身寂静的力量、观照的力量已经有一点水平了,他开始为众生说法。怎么说呢?用无量的譬喻来演说佛法。

佛教的道理有的很深妙,因为它本来很多就是超越因缘所生法的。那么怎么办呢?你必须要用一种浅显的事相来比况深妙的道理。

比方说,真如本性。你的真如本性跟我们五蕴身心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说,非一非异。那也没有人听得懂。是吧?你就说,真如本性是个大海,我们的生命就是大海上面的小水泡。你说它相同,也可以,因为水泡是浮在大海的水泡。你说它是一个东西,也对。你说它是两个东西,也对,因为水泡会破,是生灭的因缘。你今生的生命可是暂时的,但是大海还是大海。所以我们就知道:哦,我们今生的小生命叫做个体生命,真如本性是一个广大的整体生命。我们作为一个小水泡的目的,就是想办法把自己的小水泡回归大海。我们通过这种浅显的譬喻,就可以把很多深妙的道理讲清楚。所以这个菩萨的善巧,要善说譬喻。这第一个,就是弘宣正法。

第二个,就是破除邪见。菩萨好乐说法,能够为了化导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破除邪知邪见,建立正确的法幢。这是破邪显正。

菩萨的智慧很重要。其实六度,前面五度的功德只是个基础,菩萨进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