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18集《妙法莲华经》 (第3/11页)

闻众的修行,核心思想就是苦谛。因为他不断地观无常,所以他的结论是:三界是痛苦的,是要消灭的。在佛光的照射之下,“悉见彼大众”,声闻人就广修四谛十二因缘而趋向涅盘。“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不但修四谛十二因缘,还严持净戒。这个是声闻众。

再看菩萨众。“又见诸菩萨”,菩萨的心跟声闻不同,声闻是从苦谛切入,菩萨是从道谛。菩萨说,三界没有什么痛不痛苦,三界就是让我能够积功累德的,我要借三界的因缘来成就六度的功德。他从道谛直修。那怎么办呢?就修布施、持戒、忍辱,利用生命在的时候赶快积功累德。这些人有多少呢?“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都是由光明所照射。“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修四禅八定,收摄身心,寂然不动,“以求无上道”。这个是说,菩萨不但是散乱心修习福德资粮,也开始收心为修习禅、智慧做准备。“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大乘的智慧跟小乘的智慧不一样,小乘的智慧是无常、无我;大乘的智慧是法本无生,一切法本来是缘起性空、没有自性,一切法本来就是寂灭。 “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一方面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一方面以菩提心来演说佛法,来教化众生。

我们看文殊菩萨解释他土六瑞跟弥勒菩萨在发问的时候不太一样。你看弥勒菩萨,他在问的时候(我们回顾一下),他很少提到那一道光明。他就扣着因缘所生法:有众生法界,有声闻法界,有菩萨法界。菩萨法界他开的很多了,广修六度。但是你看文殊菩萨回答的时候,他善知佛意,他讲一讲、讲一讲,最后总结——“斯由佛光照”!他刻意地把这些因缘法跟心性结合在一起。

我们现在看这段经文,这个他土六瑞第一个核心思想,当然是先从凡夫说起了,因为《法华经》是摄受凡夫。你要是法身菩萨,直接修《华严经》就好了。就是说,凡夫他有他的现实面要注意。

什么现实面呢?就是处理生死业力的问题了。修行,有理想面、有务实面。务实面就是怎么样解决业力的问题。成佛之道,解决轮回问题是很关键的。你这个轮回没有解决,你生命就充满了不确定,你不知道你的来生要去哪里,所以你生命完全不能规划。你的生命完全不在你掌握当中,这个问题就困难了,弄得不好还堕三恶道,所以解决业力是一个关键。佛陀也知道,众生的问题还不是马上开显心性,所以佛陀为实施权。就是:好!咱们现在第一件事解决业力。

,!

解决业力有三种方向:

第一个叫做消灭业力,二乘人。我要把业力消了、灭了,进入涅盘。这第一个,消除业力。

菩萨法界他比较积极。你把业力消了干什么?业力有错吗?没错!生命有错吗?没错!生命有它的不幸的悲剧的一面,它也有它的积极面。你没有生命,你怎么修布施、怎么持戒、怎么积功累德呢?所以它重点不在于消除业力,在于转变业力。菩萨看业力,他看到积极面。你说人生痛苦,当你换个角度,人生也充满了希望。你没有人生,你怎么修六波罗蜜呢?你没有因缘所生法,你怎么积功累德呢?所以,菩萨对人生是比较积极的。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二乘人对人生是比较悲观的。

那么,净土宗对业力是怎么看?净土宗要把业力沉淀,要把它带走。你说,我没办法把你消灭,我也没有本事把你转变,但是我可以把你带走,让业力沉淀下来。

总而言之,所有的凡夫,不管你修什么法门,第一个就是处理业力的问题。佛陀知道,这个现实面不能改变,也不能违背,所以佛陀只能够为实施权。就是说,我们一开始的心中只看到业力,第一件事看到业力。不管你是想把它消灭,想把它转变,想把它带走,都没关系。

但是等到有一天你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