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111集《妙法莲华经》 (第3/9页)

然不是只有弥勒菩萨有这样的疑问,乃至于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中都有共同的疑问。弥勒菩萨一方面自己想要解决心中的疑惑,一方面也要解决大众的疑惑,所以合掌向佛,来向佛陀请问。弥勒菩萨的疑惑主要有两点:

第一个,不知其人。就是说,我们是法身菩萨,我们是经常以千百亿化身来亲近十方诸佛,有太多的亲近诸佛的经验,那么为什么从来没有见过这些菩萨呢?其实,从古德解释里面,他们是有见过,但是他们不知道其人,不闻其名。表示什么?按照菩萨的情况,低位不知高位的境界,就你低阶的,你看到高阶的,你不知道这个菩萨的本来面目。就好像观世音菩萨的示现,观世音菩萨有好几种示现,其中有一个叫鱼篮观音,他就示现作一个卖鱼的妇女,整天拿一个鱼篮子在市场里面卖鱼,趁这个机会来摄受众生。那么你今天一个生死凡夫,你看到鱼篮观音,你会知道他是观世音菩萨吗?你当然不知道。所以,你整天跟他买鱼,但是你跟他讲说,我从来没有看过观世音菩萨。其实你跟观世音菩萨经常见面。这个就表示什么?表示从地涌出的菩萨的水平、境界,是高过弥勒菩萨,所以他才说“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就是这些法身菩萨的水平是超过弥勒菩萨的,是这么一个情况。第一个,不知其人。

第二个,不明其事。就是他们为什么来了以后向释迦牟尼佛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皈依,事以师礼,这事因缘何在?不明其事。

这提出两个疑问。

己二、偈颂正问 分四:庚一、问来处来缘;庚二、叙眷属数量;庚三、问法师是谁;庚四、结请决疑

前面是长行,这以下用偈颂的方式,正式请问。偈颂有两段,先看“问来处来缘”。

无量千万亿 大众诸菩萨

昔所未曾见 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 以何因缘集

这第一段先提出两个问题。就是说,从地涌出的这些无量千万亿的法身大菩萨,虽然说他们是法身菩萨,可我们也是法身菩萨,我们亲近十方诸佛,但是我们却从没有见过他们,希望佛陀能够为我们宣说两件事:第一个,从何而来。问这个人是怎么来的。第二个问事,他们为何而来。问人跟问事,两件事情。

第二个,弥勒菩萨就赞叹,叹德,这些法身菩萨的功德。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议

其志念坚固 有大忍辱力

众生所乐见 为从何所来

弥勒菩萨当然也是法身菩萨,能够让弥勒菩萨赞叹的,那当然是不思议境了。弥勒菩萨赞叹这些法身菩萨,提出六点的说明:

第一个,巨身。看他的身相就不可思议,这种福德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这身相是一种福德所庄严。第二个是大神通。这个神通跟你因地的三昧、禅定、陀罗尼是有关系的。这个人的三昧力、禅定力是高深的。第三个,智慧叵思议。他们具足广大的中道的智慧。第四个,志念坚固,菩提愿力不退转。第五个,有大忍辱力。这个大忍辱力是赞叹他的理观强。一个人内观力越强,他对外境安忍不动的力量越强。第六个,众生所乐见。就是这个菩萨已经长时间地圆修六度,广结善缘。

赞叹这六种功德,最后问“为从何所来”。

这六种功德,我们特别提到一点,“众生所乐见”。

我们知道,成佛,在《法华经》的思想是两大块:一个是般若道,一个是方便道。般若道强调万法回归一心,所以到了<随喜功德品>你会知道,到了<随喜功德品>佛陀就明确地提醒,修般若道的人,你最好是不要去管一些什么布施、盖庙。他说,这些东西其实赶不上你在里面修理观(到<随喜功德品>再说)。就是你在一个凡夫位、趋向般若道的时候,你的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