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第69集《妙法莲华经》 (第4/9页)
师父慈悲!在凡夫菩萨这边,如果我们再细分的话,有人又分类说,有的人理观特别强,有的人事修特别强。那师父是不是可以在譬喻下面再详加说明:理观强的人、事修强的人虽然都是菩萨,可是他们在回家的过程里面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谢谢师父!
【师父答疑】理观跟事修各有各的专长。理观强的人,我们一般来说叫做智增上菩萨;事修强的人,我们一般叫悲增上菩萨。的确是菩萨有两种。
有一种菩萨,他就是喜欢跟众生结缘,他不太喜欢在佛堂里面修止观的,这种人的确是有。那么事修强的菩萨,可能在家里面待的时间短一点,这个人容易心外求法,因为他理观薄弱,是吧?你长时间没有静坐,没有学《法华经》,喜欢跟众生广结善缘,积集资粮,悲增上就是这样子。所以事修强的菩萨,他可能不会那么快去扫厕所,他在轮回的时间会拖长一点。
那理观强的菩萨,他觉得成就功德多少没关系,他会很快去解决生死业力的问题。他知道轮回的问题要赶快解决,不能拖,所以他掌管一段家务以后,一定要到厕所,去把五蕴里面的烦恼、业力解决掉。所以菩萨就有两种:悲增上、智增上。你厕所不扫,它永远就放在那里,就这样子,这业力的问题。
当然,理观强的菩萨,也比较容易往生到十方净土去,那这个时候厕所扫不扫就不是问题了。到净土去,他没有轮回的问题了,它提供你一个很长的寿命,它有佛陀的住世,是吧?所以他就等于是,我们套一个专业名词,叫做横超三界,他是走捷径出去了,这叫带业往生。业一带走,那厕所就不用扫了,是不是?所以这是个人的选择了。
当然他也是没有选择。你说你选择,其实你也没的选择,因为你的根机就是这样,你是悲增上的,难不成你马上要变成智增上?你也做不来,是吧?一天到晚喜欢跟众生结缘的,你叫他改,他也改不了;喜欢打坐的,他发菩提心,不表示他要马上跟众生接触。
你看菩萨戒也讲,我们的三聚净戒,重点在“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菩萨重点在自利。在菩萨戒里面说,菩萨为了自利,他在修学当中不想让人家干扰,他可以放弃利他,暂时放弃利他。他可以做如是念:我不是要放弃众生,而是我现在有更多的加行要做。所以菩萨能够作如是思惟而不伤害菩提心,就是说,等我成就道业再来度化众生。这个在菩萨戒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佛陀对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是定得很严格,但是,“誓度一切众生”,佛陀是定得比较宽松,他可以让你用随喜。我看到别人做,我随喜,不表示我要投进去,不一定。就是菩萨可以先思惟,我要先解决我的生死业力,再回入娑婆度有情,这个是可以的。
所以,智增上理观强,跟悲增上事修强还不太一样。你看菩萨,有些菩萨他福报很大,他人缘结得很广,但是他是生死凡夫;有些菩萨智慧很高,他是一个圣人,但是他没什么人缘,他过去生就是这么回事,因为他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解决生死问题了。
你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跟众生结缘,那么诸法因缘生,那就是你的选择了。你把时间放在真如,你就要放弃因缘所生法;你把时间用来经营因缘法,你就要放弃真如。凡位的菩萨你不可能说是“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可能你没有那个本事。所以你要去跟众生结缘,你就要牺牲你的生死问题,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学员提问】信解和胜解的区别是否在于,胜解会有更深刻的身体经验?比如说“何期自性”这两句话,弟子有一次仔细体会这两句以加深信解,然后在心里起佛号,有一种特别舒适、仿佛身心都融化的感觉,至少跟平时只是嘴上过过不一样,这是否是离安住进一步了?又则我们平时在修持上应如何加强契入实法的因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