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 (第2/4页)

个小蝴蝶扇得改变了许多,宋英宗早早西去见了佛祖,这个修史大事,与他也就扯不上关系了。

那么,神宗时代来临!赵顼本来就多才多学。在万千史料浩瀚史书之中,《通志》是那样的耀眼,是那样的拉风。他一眼就认准了《通志》比其他地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于是对司马光大加赞赏。

《资治通鉴》!司马光献完《通志》三天后,赵顼召见了司马光,就《通志》问题进行了讨论,司马光把要继续修下去的心思说出来,得到了赵顼的认可。于是乎,官家亲自赐名地荣幸出现了他就叫《资治通鉴》!

赐名还不算。赵顼还雅兴大发,亲自为此书写了一篇序文,说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算是对司马光的又一大支持。接着他还将颖邸旧书三千四百卷赏给司马光参考,下旨写书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伙食住宿等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给司马光提供了优厚的著书条件,促进这部史书的编修工作。

这些乍看上去与历史没有多少出入。但是沈欢却清楚,一切都已经改变了。至少司马光在官职上就与历史有了很大的不同,当时他不过御史,算是可有可无,但现今他身在政事堂,是参知政事,是帝国中枢大臣,身份非同小可。因此。沈欢现在很担忧一旦司马光不再按照历史轨迹到洛阳钓鱼,那部煌煌巨著《资治通鉴》还会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吗?虽然现在赵顼已经允诺为它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说《资治通鉴》在煌煌巨著。因为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一千三百多个年头的历史。这部书选材广泛,除了有依据的正史外,还采用了野史杂书三百二十多种,而且对史料地取舍非常严格,力求真实。这部书所记述的内容也的确比较详实可信,历来为历史学家所推崇。而且通鉴》记事简明扼要,文笔生动流畅,质朴精练,不仅可以作为史学著作阅读,有些篇章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

后世地《资治通鉴》的著述意义己远远超过了司马光著史治国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也为全社会提供了一笔知识财富。清代学者王鸣成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资治通鉴》已和《史记》一样,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而研究者也代代相沿,使其成为一门专门地学问,即通鉴学”。当然,这些都与司马光的呕心沥血分不开。在洛阳地十五年,他几乎耗尽了全部心血。在完书后他曾上表皇上说:“臣现在骨瘦如柴,老眼昏花,牙齿也没儿颗了,而且神经衰弱,刚刚做过的事情,转过身就忘记。臣的精力全都耗费在这部书里了!”司马光为编书经常废寝忘食,有时家里实在等不到他回来吃饭,便将饭送至书局,还要几次催促,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长,而且上面没有一个草书,全是一丝不苟的楷书。书成之后,仅在洛阳存放的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可见他为这木书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

如此巨大的劳动,不是说一个人肯努力就能成功地了,其中有不少偶然与必然,至少,时间充裕是一个必不可少地条件………一旦司马光没有十五年的闲置,沈欢很难想象《资治通鉴》还能出现,这也是他最近一边为司马光高兴一边又担忧地情绪了。若《资治通鉴》不能面世,他会不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呢?

不说沈欢的担忧会不会成为现实,单说司马光,得到了官家的大力支持后,他除了忙碌公务外,期间一心都把精力扑在了修史一事上。他开始调用人力物力,组织书局,把以前结交的志同道合的修史人员都拉了进来。当然,与历史不大一样的改变就是沈欢也给拉了丁,成为伟大的校对人员,另外给拉进来的还有与司马康一道混得风生水起的欧阳发,都是年轻才俊,在司马光眼里,又甘于寂寞,是修史的一把好手。

《资治通鉴》的出现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