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部分 (第3/4页)

之后,他就要进京述职。到时谁知道还会不会在海州做下去,如果不在,鼓捣出这个东西,也不过是便宜别人罢了。辛勤努力的成果给别人攫取了,这不是沈欢地风格!

“云飞兄。你手头上还有多少钱?”沈欢突然问道。

周季对钱很敏感。也很注意。闻言不假思索地道:“我等带了二十万贯左右过来。海坝与修路用了十万贯。投资水泥花了一万贯。不过后来你海州收路购买了七万多贯地水泥。除去成本与各中费用。还剩十二万贯钱。怎么。你又要用钱了?”

“十二万贯……”沈欢低声沉吟。“应该能做不少事了?”

“什么?”周季一下没听清。“能做什么事?”

沈欢回转心思。端起桌上地茶喝了一口。才道:“云飞兄。这么多钱在手。你就不打算另外做点什么?钱拿在手上。不是最好地投资方式呀!”

“子贤又想出什么法门了?”周季一下子双眼放光。人也迫切了许多。

沈欢敲了敲桌子,道:“说不上什么法门,只是看清了形式而已。”

“形式?什么形式?”

“云飞兄,你觉得这大宋东南几路,富裕的原因是什么?”

“商贾多。”周季不假思索地说道,末了又加一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沈欢笑了:“看来云飞兄越来越有大商贾地韵味了,到哪里都观察当地的情况。周季嘿嘿笑道:“那当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来到这里,异地他乡,若不混熟一点,岂不是给人坑了也不知道?”

沈欢又笑道:“云飞兄说的原因,都多,不过又不对。你只是看到他的基础,没看到方式。小弟问云飞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因而造就了众多的商贾。那么,这些商贾,是如何经营地呢?最重要的方式什么?当然,小弟是问那些大商贾,不是一般街头摆摊的小买卖!”

“这……子贤说的是海贸?”周季不确定地猜测。

这下沈欢倒是惊喜了:“难道云飞兄也看到了这些地方海贸的兴盛?”

“他奶奶地,周某眼没瞎,耳不聋,哪有看不到的道理!”周季大大咧咧地埋怨,“这些日子,在海州,也算与不少江南大商贾打交道了。他们总与我提起海路贸易,说谁谁今年赚了多少,去年又赚了多少。听得周某耳朵都起茧子了。像那些扬州盐枭,不少也是靠漕运起家的。江南大河也多,又靠着大海,漕运海运都发达得紧。不像京城等地,只有那么几条河,船也小得紧。”

沈欢听得仔细,不无深意地道:“那么,云飞兄就不想分一杯羹?”

“分羹?”周季反应过来后,有点惊了,“子贤,你是说要为兄也去走海贸一路?可是……大海茫茫,危险无数,货物一去,就是成本,如果回不来,就硬是亏了。再说了,我等余财不多,做得了?”

“有十万贯钱就足够去做了!”沈欢劝道,“晒制海盐,只需一些工具而已。花不了多少钱,可以余下两万贯作为启动资金。何况水泥那边也日进斗金,实在不怕亏本。至于云飞兄说的海路茫然,不知归途,其实不然!”

沈欢一下子意气飞扬了,大喝一声:“云飞兄,小弟敢说。如果操作得好。我大宋的大航海时代就要来临了!”

大航海时代!这是沈欢地期待,而且是不无依据的希望: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特殊的朝代,它通过不流血的政变,建立了正统政权;另外就是推行了中国史上罕有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接着又以杯酒释兵权的温和手段,解除了藩镇割据势力,统一了唐末以来百年以上分裂的中国。树立了具有宋朝特色地“不打仗或少打仗”地妥协苟安地立国精神。

它最大的建树,就是在经济政策上,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