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部分 (第4/4页)

壮男子不就可以占据那里了吗?不需要多少年,第二代民众都要喊大唐男人叫爹!地方就是这么占领的。”

杜如晦一愣,随后哈哈大笑:“哈哈哈哈哈!此言甚是,此言甚是,三明啊,等谈判回来你把这个事情和陛下说一说,看看陛下是什么反应,哈哈哈,不过大唐国内找不到妻子的男人可不多,不就是无业游民吗?大唐也不缺女子,你这样一来,就不知有多少男子可以享受齐人之福了,哈哈哈!”

苏宁阴险的笑着,这事儿要是办成了还真是好处多多,这不就是同化吗?把外族男子干掉,女子留下和大唐的光棍儿们生活,不需要多久,剩下来的孩子都是正宗的大唐子民,喊大唐男人叫爹,那效果有多好?

倒是这样的制度要和李二陛下说清楚,与其搞一个不伦不类的长征健儿,倒不如招一批无牵无挂的职业军人,也好为义务兵役制度探探路,虽然不能全部实行,可是混合一下应该还有用处,不是吗?(未完待续。。)

六百零二 初见禄东赞

杜如晦是一个在各个方面都很有建树和能耐的国士,在军国大事上他的谋略或许没有房玄龄那么犀利,但是若要论决断,从房玄龄的种种建议当中选择出适合大唐的决策,所以苏宁就会将一些想法说出来,告诉杜如晦,听听他的看法,对于这些事关重大的决策都有很大的好处。

杜如晦既然对设立一支常备军队很有好感的话,那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十有**是可以实行的,大唐国内总归是有这样的人的,入军校无望,也不喜欢读书,那么没有别的出路之下,就加入这支军队,成为一名职业军人,终身为大唐作战,五十岁退役,之后的日子会有大唐政府全面负责,只要你活下来,五十岁以后的生活政府承担。

这支军队,就是以后征战西域收拾吐蕃人的主力,不论是在西域还是在吐蕃,都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战斗,所以长期驻军就很有必要,中国古代军队最大的缺失就在于难以扩大胜利果实,往往出兵外族取得一场胜利之后就收兵回国,胜利果实无法被保障,过一段时间他们的实力又恢复过来了,接着骚扰中原,中原帝国耗不起。

汉武帝是怎么对付匈奴的?大范围持续性的打击,以消耗掉文景之治留下的一半的人口作为代价,彻底解决了匈奴之患,最后一战之前朝中的反对势力空前庞大,都认为没有必要再继续打下去了,汉武帝孤注一掷。力排众议,集合十万铁骑和五十万步军民夫发动了汉匈之间的最后决战漠北决战,终于彻底击败匈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当时的生产力和交通环境之下,注定了农耕民族在和游牧民族的交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游牧民族只要有马有羊有水草就能生活,飘忽不定,农耕民族却是定居在某一地点不会离开,而且所谓以战养战的策略被认为是有损天朝上国威仪,战后条约从来没有被重视过。所以农耕民族发动一场战争的损耗是惊人的。

汉武大帝之所以会遭到几乎满朝文武的反对就是因为最后的决战一旦发动。那么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事实上世界上的历史研究者也为中国汉王朝的那一场漠北决战感到震惊,一个农耕民族可以对一个游牧民族发动那样长时间持续不断的连续打击,几乎是不可能的。世界范围内只此一例。

虽然汉王朝为此付出了一半人口的代价。文景之治留下的充沛国力被消耗一空。汉武帝下了轮台罪己诏,开始休养生息,但是结果却是匈奴再也没有力量和汉王朝交战。压在汉王朝身上几十年的匈奴被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