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部分 (第3/5页)

丝绸、瓷器、茶叶老三样正因生产规模扩大、技术工艺革新而焕发出新的生机,棉布、钢铁、纸张,没错,纸张正成为新三样。英华出口商品里排名最靠前的这六样商品,圣道十五年的出口货值总额高达五千万两,但仅仅只是国内消费量的五分之一。

鼎革国体,开拓南洋,推广蒸汽机,之前所打下的基础,在融合江南后,红利一并爆发,让英华经济正呈现井喷的状态。

这是天大的好事,但背后也蕴藏着天大的危机。

年过八旬,垂垂老矣的段宏时在担忧,看透一国经济运转的刘旦在担忧,李肆当然也在担忧。

江南工厂林立,粮价一直偏低,家庭手工业因工厂廉价商货泛滥而破灭,江南困苦之民日增,这一点倒不是心腹之患。各家殖民公司配合官府在江南广募移民,纵然赤贫之人,乃至一身是债的破落户,也还有垦殖海外的出路。从圣道十五年下半年开始,江南终于掀起了移民大潮,不到半年的时间,统计有三十万多人去了南洋诸地。江南移民正迅速超越岭南移民,成为海外移民的主力。

忧虑的是市场,英华的国民收入还未普遍提高,资本急速倾泻到日常消费品上,市场容量就成了大问题。

忧虑的还有原料,主要是棉麻,倒不是说国中提供不了这么多原料,而是让国中太多土地都转为经济作物,风险太高。所谓经济作物,必然就要面临市场风险。

如果说科技能再迈进一步,催生更多行业和需求,推动工业结构更立体化,消费构成更复杂,让英华真正步入近代工业社会,靠英华自己都还有可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但从技术、需求再到形成市场,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何况距离铁路和电气时代还远。同时英华这股勃起的工业潮规模太大,远非不列颠走向工业革命时的情况能比,因此……英华必须再度谋食于外。

将海量商货倾泻到海外去,赚取应得的利润,同时在海外获得稳定的原料地。不仅原料更为廉价,还能将风险转嫁出去。

跟之前不同了,这一次李肆可不是什么前瞻性、创造性地谋食于外,而是火烧眉毛般地行动起来。如果不能开渠容下这股工业潮。随之而来的就是产业败落,经济衰退。

而国中的王道社,乃至王道主义所造就的“天命派”也随之呼应,推动一国跨出中洲,在寰宇争取到跟英华国力匹配的“经济生存空间”。

用李肆私下对心腹亲信的直白话说,赛里斯要赤膊上阵,在寰宇立下字号。跟欧罗巴诸强并立争雄了!

争市场、争原料地,靠什么争?在这个时代,靠的是武力。

争了下来还要守住,没有足够强的武力,圈地再多,也只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这一争,动的是全球殖民格局,必然面临老牌殖民帝国的强烈反弹。应对这股压力所需要的军事力量,还要比单纯争胜所需的军力高出许多。

二十万陆军,三十万义勇军。陆军问题不大,反正满清作为预定的市场,已不需要武力震慑,陆军更多用在向北和向西搭建理想边境线这项百年战略上。

肩负着谋食于外重任的,依旧是海军。

去年检视海军家底,六艘战列舰,三十七艘巡洋舰,近百艘护卫舰,原本还觉得挺雄壮,可对应英华的目标。李肆的直觉反应就是……寒酸。

市场和原料地在哪里?印度、欧洲、美洲,欧洲列强已瓜分完了成熟的市场和原料地,正在作内部调整,同时培育未来的市场和原料地。在他们的版图上,赛里斯的空间,仅仅盖住了东亚。

要重写这个版图。除了以外交合纵连横之外,最终还只能依靠武力。

这就是李肆将天大的馅饼砸在萧胜脑袋上的原因,其实当初李肆丢出去的馅饼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