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部分 (第3/5页)
标是逼到北京城,要满清签下城下之盟。
冯一定这支讨伐之师可是名正言顺的十二国联军,满清砸商馆,毁商货,损害的可不止是英华的利益。英华虽垄断了对清贸易,但作为一个接口,输送着来自各国的商货。这一场乱子,从日本到韩国,从安南到暹罗,各国都蒙受了巨大损失。甚至不列颠、法兰西、西班牙、荷兰和葡萄牙等国公使都向英华表示了愿意附从英华问罪满清的意愿。
当然,欧罗巴国家都另有用心,皇帝对其请求嗤之以鼻,只允了自家在亚洲的诸位小弟跟从,如果不是西洋公司此时正在推翻孟加拉土邦王,跟天竺莫卧儿王朝的关系转冷,说不定这支军队还会变成十三国联军。
“投降?那是不行的,打更不行,这样吧,去跟冯将军说,我们跟在左右护送,千万别误会,别动手。”
领着两万丰台大营旗兵守在塘沽西面的衍璜无计可施,想出了这么一招。放这十二国联军进京当然不行,可要打也绝对打不过,他也只能尽点人事,一路跟到北京,显示大清的存在。咱们不战也不降,就打酱油保持存在感。
冯一定的回复很俐落:凡未置于本军控制之下的武力均视为敌,打酱油?没门!两日内不降就战!
衍璜在等待英华大军的时候,本就已心火躁乱,便秘多日,此时更急得两张嘴同时生疮。而冯一定与部下们则摩拳擦掌,预料中的塘沽大战没有了,在这里收拾掉满清的丰台大营,也算是对得起这趟出征。
二十日,北京来人,既有满清朝堂的,也有英华通事馆的,衍璜是如释重负,据说当场就跑茅厕里痛快了小半个时辰。而冯一定则是一脸便秘的表情,通事馆来人说,陈润在北京搞定了,大势已定。联军可抵北京城外威慑,但不必再跟清军作战。
慈淳太后带着道光皇帝“北巡”时,大势其实就已定了,这些日子都是陈润在跟庆复商量具体细节,有关工商条款和赔偿事宜倒没太多分歧,山西矿工反乱的事却成了障碍,以至拖到现在。
皇帝根据国中舆论和南北大义所需,对陈润作了指示,要“调停”满清大军与山西矿工的“冲突”。谈判横生枝节,庆复、张廷玉等留守北京的重臣无法自决,只能急急向热河的慈淳太后请示。
意见来回几次,慈淳太后终于同意陈润的要求,停止围剿,由英华迁走山西造反矿工。反贼不留在大清治下,成为草民的样板,这结果也勉强能接受。
大英圣道二十二年,满清嘉庆二年,十二月末,因还增加了塘沽相关事宜,原本该是《北京条约第三次修订增约》的协定成为《塘沽条约》。
条约主要分三部分,一部分是清算之前暴乱罪行和赔偿,除了惩治凶手外,满清还要赔偿一千四百万两白银,这是满清国库和内务府存留白银的总数,同时塘沽不再驻军,同时容英华驻军,成为实质上的割让之地。
第二部分则是工商增约,满清全面开放市场,容许英华工商自由来往投资,满清不得以内务府等官方机构垄断工商金融,同时接受英华商庭裁决商业争端。这些条款大大超出了最初通事馆向满清提交的增约,可事到如今,慈淳太后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第三部分则是山西矿工的处置,山西七千造反矿工将获得英华国籍,由英华政府提供贷款担保,任他们选择去处。
圣道二十三年,满清道光元年,元宵佳节之时,热河行宫里,茹喜缩在雍正曾经坐过的软塌上,扫视几乎全是满人的群臣,幽幽道:“咱们得准备后路了……”
这一场大祸之后,《塘沽条约》虽未倾覆大清,可茹喜也看到了绳索已勒上脖颈。工商垄断权被夺,就意味着栋梁开始垮塌。虽然还能通过组建商会,以潜规则暗行垄断,终究再无法牢牢盘踞工商得利。而英华通过满清大开的国门,以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