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部分 (第2/4页)

的职责是地方贫富协调、养义勇军和一省土地管理。而府一级单位在规划里要负担府县官员开支,从而在行政层面将府下各县的工作统管起来,并且逐步承担起教育、医疗和社会工程等职责,为此基层财政就得向府一级汇聚。

把田产地税归由一府掌控,这是将社会最基础层面的资源收拢到府一级,这个方向符合社会发展。日后要帮扶农业,进一步削减田产地税,府一级也好掌控取舍,而县一级则触动太大。

因此李肆重点表扬了“建昌府经验”,要政事堂以此为核心,推动府级财政建设。不仅是田产地税,府一级还从各县手中分割走一些行业的营业税,这也是配合社会管控的措施。例如枪械、牛马牲畜的贩卖、书坊印刷业等等,甚至还包括青楼……

由点及面,雍正南侵,给英华一国提供了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的契机,这可是雍正绝难想到的。

当然,雍正南侵带来的现实威胁可不小,必须全力解决。李肆在布置完义勇军和省府财政改革后,注意力又回到了军事上。

阅兵前,李肆就决定给军队换装,这事似乎是形象工程,但形式决定内容,制服对军队的影响非常大,多少好男儿可都是奔着那一身红衣投军的,而且完善制服形式,也是军队正规化和标准化的前提。

新制服『色』调改动不大,但确立了礼服和常服两级,因为还没进入散兵时代,作训服就免了,只配发汗衫便裤用作训练服。阅兵穿的就是礼服,日常和作战时穿常服。当然,在排队枪毙时代,很多官兵都喜欢穿礼服,只在成为线膛枪的狙杀焦点后,这『毛』病才会改掉。

陆军礼服依旧是红衣蓝裤,军衔标志在衣领。常服『色』调一样,只是少了装饰,衣摆高一些,军衔标志在肩上。海军特殊一些,礼服是纯白,常服是蓝衣蓝裤。伏波军礼服是白衣红裤,常服是蓝衣红裤。义勇军礼服常服都是灰衣蓝裤。

军服『色』调确实有些混杂,但主『色』调却分得很清楚,民间就有总结,但凡红衣,自是陆军。但凡蓝衣,就是海军,伏波军也算是海军,而灰衣则是义勇军。另一个辨认标志更清晰,陆军都是直筒短檐帽,海军则是圆顶短檐帽,义勇军则是八角帽。

不得不说,义勇军是拣陆军的旧帽子,陆军的旧裤子,殖民地军的旧上衣,这事还有些打击义勇军官兵的士气……

李肆趁换装的机会,还整理了勋章和勋表体系。勋章设有两大类,一类是资格纪念,包括“青田勋章”、“开国勋章”以及各重要战役的资格奖章。另一类则是军功章,目前最高级的奖章是“英烈勋章”,专给战死者的。目前只有最早的郑宏远、郎松亮、张汉晋,以及之前在松江战场牺牲的黄慎等二十多人拥有,这些人也入了国家英烈祠。

英烈可不是那么好当的,而且还只有死人能得,因此一般官兵都指望能得“天刑奖章”、“圣武奖章”,特别是后者,天刑社很难入,大部分官兵入的是圣武会。“圣武奖章”是对一般官兵的最高表彰,此次禁卫第六师就有好几人得了这份功勋,包括师统制桂真。

“圣武奖章”之下则是奖励一般战功的“英雄奖章”,也被人称呼为“龙头章”,有这么一枚龙头章,那就真的是大家眼里的英雄。“英雄奖章”之下则是被称为“虎豹章”的“英勇奖章”。

本来李肆还准备学着前世老美那般弄个类似紫心勋章,奖励所有受伤官兵,可枢密院说,现在勋章可贵着呢,要作得那么精细美观,就算只是铜珐琅制,一枚也要好几两银子,李肆只好无奈地放弃。

勋章可不简单只是勋章,得了“英雄奖章”,就意味着爵位,英华的爵位实际就是养老金。但凡军官,或者服役年份足够的军士,都有爵位,可英雄奖章能给爵位加级,此外诸如就学、减少税等各项优惠都在等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