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部分 (第2/5页)
动了起来,还有更多没什么文化的乡绅也动了心思。
大字不识就去搅和国政,为民出声自是说不过去,但将这些地方上最活跃的人丢在一边也不合适,因此朝堂开列推选资格时,在第三条里留了个后门,在县学组织“文化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就有资格。
这个后门惹出无数麻烦,文部由此而多了一条发财路子,都察宪由此业绩大涨,而乡绅们除了行贿之外,也因为考试必须要留卷底,不得不硬着头皮读书认字。
从年底开始,地方补学就如春雨后春笋般涌现,教书先生们为在最快时间里教给这些学生最多东西,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军文”,反正朝廷没说不能用这种简化了不少的文字。
这事在各个层面都引发了纷争,文部、都察院,地方县府,有赞同有反对的,理由都很充足。
反对的人认为,文以载道,字亦如人,减削字体,就如剃发易服,是损华夏传承。
赞同的人认为,从甲骨文、金文到篆文,再到隶书以及唐宋而下的楷书,现今用字就是一路变下来的,这就是华夏传承的一部分。今日再有所变,就是顺应时势,这跟强行改了异族面目的剃发易服完不是一码事。
各方官司打到李肆面前,反对的自然是文人士子,赞同的多是商贾军人,李肆自己也没了主意,他觉得两方都有道理。
这事他找到段宏时,听说是这事,老头拉上了陈元龙一同讨论,李肆还以为老头肯定会反对,毕竟那陈元龙是腐儒出身。
却不料陈元龙开口就道:“这不是变不变的问题,而是怎么变的问题。”这一句话就显出了水平,让李肆肃然起敬。
陈元龙出身海宁陈家,学问满腹,他说,历朝文字都在都在变,尽管明清已变化不大,之前北有《康熙字典》,南有《英华字典》,也对大多数字作了规范,但民间所用文字还是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简化,常用之字更是越来越简。
眼下这股简字风『潮』,不止源自军文,还来自“商文”。商人越来越活跃,来往信息也越来越多,用字也在自己简化。即便没有东院推选之风,标淮不一的简体字也会在商界普及。
陈元龙看过“军文”他觉得有些字简化得不错,有些字却值得商榷,总结而言,这不是文字要不要变的问题,而是怎么变,既能便利,又能不失汉字本意的问题。
李肆有些汗颜,军文大部分是他在在教导司卫时弄出来的,有些字用他前世的简体字,有些字则没变,毕竟他融合了”李四”的记忆,对这个时代的文字没什么疏离。
陈元龙道:“像‘变’,简化为‘变’这很好,前者意形都很繁,易认难写。可‘亲’若是成了‘亲’,少了见,就失了这一字定于人的本意。‘导’变化‘导’就少了此字最重的‘道’,这已是减削过度了。”
段宏时道:“军文是应急而成,着眼点就纯粹为便利,不考虑其他。这就像只谈资本的好处,却忽略它的凶猛一般。若是在沉疴难起,不施雄『药』不足以振作时,行此偏执事,那还没什么话说。若是在国势稳稳而进的从容之时,行此极端事那就是为器而器,失了真道。”
听到这里,李肆已经心中有底,甚至都猜出了段宏时拉上陈元龙的用意。
老头嘿嘿道:“没错,文字顺时而变,但顺的是自然之时,而非顺人主之意。眼下这一国,已自起简字之『潮』,朝廷就该居中引导。修字可是一桩显赫伟业,怎能少得了老夫等人呢?”
于是一直只是布衣之身的段老头,终于顶上了弘文馆大学士的名头带着陈元龙等一帮老儒,开始整理新的“正体字”。以便于读写,但不减本意的宗旨,在《英华字典》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简化工作。
《英华字典》的前身是明代《字汇》,民也称《万历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