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部分 (第2/5页)

能协调出意见,反正尽量不劳动皇帝。

接着就谈顾杨案,周宁案都没结论,更别说顾杨案,因此讨论也只是让两方摆出意见,尽量让争论明朗化。

两方意见相左得厉害,而根源则一直追溯到了计司。道理很简单,掌握〖中〗央税务乃至地方税制的计司若是能在税制上专门为武西直道设立一套方案,以缓冲〖中〗央和地方的利争,顾杨之争也就失了利益上的根基。

执掌计司二十年,已成一国大掌柜的顾希夷摇头道:“计司若专为武西直道开独例,江南漕运怎么办?殖民公司怎么办?各行怎么办?这不是乱了套么?”

顾希夷当然不愿插手,他只需听皇帝的,计司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会为政事堂乱了已经顺畅运作二十来年的程序,这程序也涉及到计司内部的利益,乃至影响到金融体系。

薛雪等人也很无奈,计司**于政事堂之外,财权不在手中,这也是顾杨之争的一项关键原因。

眼见这事也不得不“请黄”阁臣们大眼瞪小眼,都有沉重的无奈之感。之所以不轻易请黄,一来本就是政事堂要护住相权,二来皇帝定夺之后,若是事情还没解决,那就得找替罪羊了。

正在此时,一人急急奔入,却是政事堂东院参事,向众阁臣一个环揖,呼呼喘气道:“东、东院为河西惨案闹开了!决议派人视事,汪瞎子领衔!”

大厅里响起一阵抽凉气声,东院这帮家伙,还真是唯恐天下不乱!刚议定用“满清密谍论”隔开他们,他们却要主动杀过去。

“东院一动,必然鼓噪各家报纸,到时国中舆论怕是一片哗然,这下如何是好?”

“顾杨之争要摆在台面上,到时可就不是咱们君子之争的路数了。”

“若让东院在此事上发声,之后岂不事事都受制?难道东院还想骑在政事堂头上?”

阁臣们纷纷发言,恼怒东院恣意妄为的同时,也在寻求反制措施。

陈万策主张赶紧推西院也去视事,东西两院素来不合,武西直道关系着几家大基建商的利益,西院也有立场跟东院打擂台。

薛雪冷笑道:“侍中是要丢开朝堂一体的立场么?那这满清密谍论……”

原本两派已有默契,守住满清密谍论,是不愿此事升级到民人与官府之争。现在陈万策要让西院出马,已经突破了这个界限,薛雪自然有心掀了桌子。

陈万策沉声道:“不必政事堂说话,西院也是要动的,此时政事堂更要一体。”

薛雪咬牙,目光一转,忽有定计:“政事堂也派员专查此案吧,陛下正在长沙,为方便联络,也请中廷遣人随视。”

众人一怔,旋即都明白过来,个个苦笑,却也没反对。

此事本就要请黄,闹得这么大,政事堂派出“巡视团”很正常,中廷秘书监和通政司再派员随行也是题中之义。但薛雪刻意强调,大家都明白,针对的是目前在中廷秘书监任事的某个人。

大皇子李克载,既然东西两院要插手此事,政事堂就只能请动未来的太子。

范晋心说,克载啊,正如我所言,你是躲不开这漩涡的了。

这一锅水,就这么一股股加料生火,渐渐熬成沸汤,就不知到底是什么味道了。!!!

第八百三十七章 狮虎党争:大戏这才开场

() “料太乱,还品不出味来……”

借着假日,李克载继续“寻访高人”,今天他找的是龙门学院山长李方膺。李克载有心找全西行三贤,可宋既被贾昊请去了印度,任西洋大都护府长史,就只剩下李方膺。

原本李克载对这位早年的白衣山人没抱多大希望,毕竟此人专长的只是政学理论,没什么实际经验,可李方膺一开口,就把他吸引住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