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 (第3/5页)

如今只有那远在中部的襄阳王送了百车粮食来救命,而那些米却已所剩无几。如今只望圣上救我漓州百姓一命,朝廷救济早日到来。”

夜千痕与良华出了世子府,看着萧条衰败的漓州不仅悲从中来,良华咬牙道:“沅姝定不愿看到百姓受苦,她定不会袖手旁观,漓州的百姓亦是大遂的百姓,她不会不管,师傅,我们去盛都,见沅姝,沅姝一定有办法,你觉得如何?”

漓州子民也是大遂的子民,这点毋庸置疑,帝王再冷酷无情,定也不会冷眼看着自己的子民流离失所,只道:

“且再等些时日,相比朝廷的救援已在途中,只因连日雨势坏了官道,行程拖延了下来。我们不如在帝都来人前做点别的……”

良华不明,然而又听夜千痕附耳详细说了计划,当即点头,即刻二人不再停留往城外奔去。

原来夜千痕的计策便是向邻郡的豪绅‘借’,一时间咸阳与晋阳城内盗贼‘猖獗’,无论城内如何严防死守,大户人家的银库都无一破例被人光顾。

然而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十日之后朝廷的救援依然未到,夜千痕与良华决定北上。

在快马加鞭到达帝都时已经又是大半月后,直叹天下苍生现象环生,漓州百姓流离失所,而帝都却依然纸醉金迷。入了帝都当日良华便以国舅的身份入宫,然而二人却被安排在宫内未曾与帝王、帝妃相见,问宫人皆闭口不言。如今投门无路,再急也没有办法。

在二人到帝都第五日时盛绝见了良华,良华性子急话又直,在帝王面前同样直呼帝妃名讳,盛绝本欲以礼相待,终在良华第三次直呼帝妃名讳之时转身离去。

帝王离开,良华愣了半晌,没觉得哪里不对了,这漓州水患之事还未说清楚,如何能走?欲闯禁军,却被禁军扔出了宫墙。

夜千痕与良华在帝都逗留,最后投了贴拜见张尚书,也就是清月、清月之父。据闻太师大人刚正不阿,一心为国为民,是大遂少有能尽忠直谏的大臣。

张尚书接到投名帖却有几分疑惑,襄阳王府的世子如何将投名帖送到他这尚书府来了?却还是揣着猜测之心接见了良华二人,张尚书见良华小小年纪却身系于民,实在难得,便留二人在府上用饭,又将朝廷之事相告。

原来这漓州水患刚起圣上便已下了救援圣旨,南下治水的钦差大人乃太师的学生,朝廷粮饷早已分派下去,若他们离开漓州之时还未曾见盛都之人,那定然是在路上耽搁了,这雨季里即便官道也不方便赶路,更何况又运了那么多粮食。

二人一听,这才放下心来,那张尚书见良华二人神色终于放松下来,便又道:

“当今圣上是为明君,定然不会有置他的子民于不顾之理。”

良华突然问道:“大人可否知道家姐沅姝在帝宫如何?可过得还如意?”

张尚书面色一凛,瞧得良华心下骇然,难道沅姝出什么事了?然,继而却听得张尚书道:“即便三公子乃帝妃家人帝妃名讳也万不可直呼,这可是以下犯上的大罪,轻则收押,重则杀头呀!”

良华张了张嘴,有如此严重?可他一直是这么喊的,难道要他改口么?

“是,多谢大人提点,晚辈谨记。”良华恭敬回道,再问,“请问大人,帝妃娘娘在宫中可安好?为何君上不让晚辈见她?”

张尚书皱眉,君王为何不让帝妃娘与娘家亲人见面他自然不得而知,想来是君王有君王的考虑,顿了顿,道:“帝妃娘娘身居后宫颇得君王恩泽,君上未曾令你们相见定有原因,二位莫要多想。”

夜千痕二人从尚书府出来又没了目的,漓州之事暂且告一段落,良华见不到奚钰心中颇为烦闷,夜千痕忽而想起一人来,便带着良华去楼外楼:

“兴许他会知道钰儿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