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4页)
凌乱的日语记录下来的,主要是为了平衡心态而倾泻出的笔墨,现在有些连自己都辨认不清了。但这些文字是和记忆中一组组镜头、一个个片段拼凑起来的,已经渐渐模糊的人和事逐渐变得清晰、真实。凌乱的笔迹刻画出了当时混乱的心情。这是我在日本采访生涯中最有争议的一段日子,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日本风月场所的电视采访中出现了一个中国女留学生的身影,不用说在日本媒体中是头一回,除了“卖花人”之外,我应该是知道那些女孩子们故事最多的一个外国电视人。在绝对的高收视率下,我迅速走红了。当时,在日本列岛的街上逛,都会有人主动在我买东西时打折,下馆子还会送上甜点。人火了,所谓的朋友也自然增多。混熟了,有些人流露出一份艳羡,日本人都无法经历的;却给你一个外国女孩子快看全了。
由于节目的特殊性,我确实看了一些别人看不到的或看不全的画面。当时,日本已建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许多日本人手中很有钱,在纸醉金迷的场所挥金如土,但精神十分空虚、颓废。他们在与生俱来的性的领域里,寻求刺激,追逐猎奇。这种社会现象与媒体展现的画面,是我眼中真实的日本社会的一面,它带给我的冲击和影响是多方面的、长久的。以至于曾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回避恋爱、惧怕婚姻,对异性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
留在记忆中和日记本里的往往是一些极端的例子,它们是真实的、也是片面的,一般人是难以涉足的。但这并不代表日本社会的全部。它们是日本发达、繁荣光环下的角落。我进去了,看到了,用一个外国人的眼光观察一个赤裸裸的世界。与此同时,周围人看我的眼光不同了。这也成为我当初回国时的担心和顾虑。当我以“破釜沉舟”的心情,拿着最有争议的录像带给央视国际部领导看,没想到他看完后平静地说,“有些题材的确不适合中国国情,但制作水平和方法是很专业的。别太担心,把在日本电视台积累的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就好。” 一辈子感谢国际部领导和《正大综艺》的同事们,他们在我感到困惑、无助的时候托住了我的梦。
国人的开放倒把我这个“见过世面”的人吓着了
回国后终于过上了日常的生活,做着正规的节目。往日的名气,包括对这段日子的记忆渐渐远离了。前些日子,在机场候机的时候,看到书店里摆着一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老师做过的关于中国某某省的风月场所的调查报告。似觉熟悉,买来一读。其中有一个观点抓人眼球:现在批评她们的人已经很多了,再多一个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并不能改变现状。但是,现在还很少有人能够站在一个平等、关怀和帮助的角度上来对待她们,这就使我们的工作非常重要。在一大袋马铃薯中加一个,没什么意义,但是如果把这个马铃薯给一个饥饿的人,意义就很大了。
这位老师和他的团队很不容易,在采访的过程中吃了不少苦。不仅要扮成安全套的生产商同妈咪们讨价还价,还要面对警察或联防的审查。与其相比,我要幸运多了。在日本,从来就是在明里或暗中的重重保护下“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但在采访过程中同样需要面对一个最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得她们的信任。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就是“尊重”两字。
在日本的采访中,大多数坐到镜头前的人是非常配合的,经常会给你意外惊喜。这当然不是每一个节目都可以做到的。女孩们中有的漂亮得晃眼,有的清纯如少女,让你在心中不禁大呼可惜。在拍摄过程中,谈话是在极为平和、平等甚至是女孩之间说悄悄话的氛围中进行的。我说的不多,主要的工作是倾听和做出女孩子特有的自然反应。上访谈节目,女孩子们的目的非常明确,想增加自己的曝光率,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挣更多的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